《世界翻轉中》減塑新生活2

不再禁塑!盤點限塑政策12年,塑膠反越用越兇

世界翻轉中 減塑新生活 塑膠袋

◎ 撰文/王皓宇
◎ 攝影/謝賢熺・羅士朋
◎ 發布日期/2024.04.07

海洋廢棄物,塑膠類占了九成以上,2018年,政府宣導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四年下來,塑膠垃圾還是占大宗,民眾對於塑膠的依賴很難斷開。環保署(環境部)曾經訂出目標,要在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現在改口,說禁用不是唯一方向,而是要結合循環經濟,可以想見,政府在減塑政策上遭受到各方不小壓力。事實上,12年前,限塑政策上路後,直到現在,塑膠袋每年的內銷量,從14萬公噸來到20萬公噸,越減越多。

新北傳統市場減塑已5年,減少14萬個塑膠袋

在傳統菜市場,塑膠袋的使用量相當驚人。然而,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嘗試減塑行動。以新北蘆洲的永平市場為例,從五年前開始試辦不塑菜市場計畫,至今已擴展到新北六個公有市場。這項措施使得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14萬個,並逐漸獲得民眾的認同。

鼓勵塑膠袋再利用,菜販送薑送蔥當獎勵

菜販王小姐會把民眾拿回來的塑膠袋重新洗乾淨,再重複利用,對自己帶環保購物袋的消費者,也會送薑送蔥以示鼓勵。

永平市場自治會長郭金泉說,一開始大家不太習慣,買久了之後就比較適應,塑膠袋的用量減少了六七成以上。新北環保局循環資源科股長陳烱力補充,如果民眾忘記帶袋子,市場也有提供乾淨的回收二手袋,供民眾領取。 

世界翻轉中 減塑新生活 塑膠袋

新北市不「塑」菜市場鼓勵民眾自備環保袋,塑膠袋用量減少六七成以上。

海洋廢棄物塑膠就占92.8%,瓶蓋最多、寶特瓶第二

塑膠充斥在你我生活中,人們能立刻感受到它的方便性,卻很難體會它帶來的傷害。海洋廢棄物前10大垃圾,第一名塑膠瓶蓋、第二名寶特瓶、第三名吸管、第五名免洗餐具、第八名塑膠提袋,光是塑膠垃圾,就占了海洋廢棄物的92.8%,過去的環保署,現在的環境部,2018年就宣導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四年來,塑膠垃圾仍然占大宗。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說,目前產生塑膠,有被回收的大概三分之一左右,減塑成績相對整體塑膠產量來講是九牛一毛。

2002年,政府推限塑政策,管制塑膠袋及免洗餐具,2013年到2017年,雙北合作推環保兩用袋,2018年,中央擴大管制,麵包店、飲料店等業者,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同時與環團共擬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目標在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2023年,前環保署改口,表示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而是結合循環經濟,引導減量,朝向2030年減少13.8萬噸原生塑膠。

謝和霖前一步提到政府限塑政策困境,「菜市場並沒有在環境部目前的納管的對象裡面,政府對於這些數量眾多,之前有抗議過的一些對象,不敢再針對他們做出一些管制。」 

世界翻轉中 減塑新生活 塑膠袋 回收

塑膠產量龐大,被回收的塑膠量約只占三分之一。

台灣年耗100億塑膠袋怎麼減?市場限塑,民怨恐炸鍋

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年前,一年使用200億個購物用塑膠袋,公告7大類管制對象後,每年減少20億個,2018年擴大管制對象14大類,每年預估再減少25億個,近年調查推估,每年購物用塑膠袋的使用約100億個。查詢經濟部資料,限塑政策上路的2002年,塑膠袋內銷量是14萬6690公噸,2023年,數字來到20萬8027公噸,不降反增。環境部坦言,若限制傳統市場提供塑膠袋,反彈意見會炸鍋,只能透過鼓勵,達到共識,才能入法。

世界翻轉中 減塑新生活 塑膠袋 海洋塑膠廢棄物

海洋廢棄物中,塑膠占了九成以上。

因此,民間團體積極參與減塑行動。主婦聯盟合作社呼籲消費者自備購物袋,並鼓勵塑膠袋的回收再利用。合作社每天有1萬5千包的蔬果在市場上流通,一年平均用掉9公噸塑膠膜袋,消費者主動回收的量大約10%,今年預計回收15%,過程中,最大困難是麻煩與方便的拉扯。

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語重心長,「很難克服的是民眾心裡認為的便利性,怎樣去讓它消除掉?民眾得知道,一點不方便能夠對地球或對台灣更好的影響是什麼?」她認為,政府在推動減塑時,很少談及減塑可以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觀念講得少,民眾要克服自己的稍微不便利,意願就會變得很低。 

看完整專題報導

TVBS

延伸閱讀

TVBS-GOOD_footer-img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新聞部
節目部
趨勢發展部民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