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害危機解密3

淡水河、烏溪成塑膠漂漂河!「一次性塑膠」竟是氣候變遷元凶

TVBS

◎ 撰文/謝佩穎
◎ 攝影/胡瑞麒
◎ 封面圖片提供/綠色和平GREENPEACE
◎ 發布日期/2024.03.20

2023年中研院最新的一篇研究發現,在台中的烏溪發現了高濃度的微塑膠,而都市區域裡的工業、商業和住宅區,在人類活動下,產生微塑膠顆粒,透過雨水下水道進入河川中。

這項研究是由中研院孔燕翔博士與成大、台大學者們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在淡水河與烏溪流域進行塑膠微粒的採樣調查,其中發現在山區或河川上游,幾乎沒有塑膠微粒存在,不過當流域進入人口密度高的區域,塑膠微粒的濃度逐漸增加,顯示塑膠微粒的量與人口密度、土地使用有顯著相關。調查中也指出,人類生活中,會透過飲食、呼吸攝取106至142個塑膠微粒,而每10公克的排泄物中就有20顆塑膠微粒。(看原文論文) 

塑膠製品打造出便捷生活以後,帶來的卻是對環境的浩劫。過去三年來,我們一直在防堵陸地上的新冠肺炎傳播,但諷刺的是,海洋中的塑膠微粒也同時透過不同的模式進行傳播,而大多數人卻都忽略了。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說,「全球塑膠產量在半個世紀成長20倍,目前每年大約生產4億頓塑膠,若是塑膠產業規模持續以這數量累積,那海洋裡的廢棄物將會以倍數成長。」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統計,這4億噸的塑膠垃圾,足以涵蓋5萬座足球場,其中1400萬噸的塑膠垃圾,最終會流入海洋中。

張凱婷補充道,「除了海洋中的塑膠微粒之外,存在大氣裡的微塑膠,也影響雲生成的速度,間接影響氣候變遷,而造成極端氣候。」

TVBS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攝影/胡瑞麒)

每年用40億個一次性飲料杯,疊起來=118萬座台北101

根據綠色和平提供的資料指出,台灣每年大約使用40億個一次性的飲料杯,若以平均飲料杯高度15cm計算,高度約等於6億米高,相當於118萬座101。若再換算成「總碳排量」,等於95萬輛機車在台灣街上跑一年的碳排量;水資源的消耗量等於612個奧林匹克游泳池,非常驚人。

塑據會說話

全球14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
台灣人年用40億個飲料杯,等於118萬座台北101
全球塑膠回收比例不到10%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說,「其實比較大的問題是一次性使用,因為從源頭資源的消耗是相當巨量的,而回收端要達到好的回收效益及規模有難度,目前全球在塑膠回收的比例不到10%,因為塑膠種類實在太多元。」而這種一次性的使用包裝,與民眾生活最貼近,也是每個人從現在,就可以開始試著減量一次性使用的產品。

TVBS

台灣每年大約使用40億個一次性的飲料杯,相當於118萬座101。(攝影/胡瑞麒)

《全球塑膠公約》協商中,盼終結塑膠世代

媲美巴黎協定的《全球塑膠公約》,2022年開始談判會議,目前聯合國預計在兩年內進行五輪會議,目標在今年底制定完成,2025年上路。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表示,《全球塑膠公約》的期程與討論再度證實,塑膠規模急遽成長的速度,是需要各國簽訂有約束力的條約,共同努力與解決,而《全球塑膠公約》真正要解決的是塑膠汙染的急迫性,得從源頭管制,所以公約裡會討論塑膠生產應該制定的上限與基準,在未來達到上限之後就應該減產。

2023年11月,175國的代表齊聚肯亞首都,協商《全球塑膠公約》內容,而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則期盼這份公約內容,可以緊扣氣候危機、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並在2040年將塑膠產量減少至少75%。

畢竟過度仰賴可生物分解塑膠,到頭來還是分解出塑膠微粒或是有毒物質,再次進入食物鏈造成汙染,而回收的效益恐怕也只是變相鼓吹塑膠產業的發展。從源頭管制,一次性的包裝轉型改成可重複使用的經濟模式,解決各國從生產、消費到處置塑膠廢棄物的問題,這是目前《全球塑膠公約》需要達成的共識,終結塑膠世代。 

TVBS

延伸閱讀

TVBS-GOOD_footer-img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新聞部
節目部
趨勢發展部民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