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翻轉中
◎ 文字/王皓宇
◎ 攝影/陳宥翔
◎ 發布日期/2024.11.17
台灣正面臨氣候變遷和極端天氣頻繁的挑戰,而這不僅限於突發淹水災害,海平面上升也逐步成為威脅台灣沿海地區的隱憂。數據顯示,在過去20年間,台灣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約4.4至5.2公分,未來幾年雲林、台南和基隆等地的淹水風險預計顯著增加。針對這些威脅,各地方政府導入智慧下水道監測系統,並結合AI技術,以期提前預警並縮短反應時間,打造一條智慧防線。宜蘭縣政府便是其中之一,率先採用防災科技進行淹水風險管理。
「我們利用複合型感測裝置,透過雷達波探頭監測水位,當水位滿過雷達探頭後,系統會自動切換至壓力感測裝置,確保監測不中斷,」宜蘭縣水利資源處的下水道科技士陳柏任解釋。這些複合式設備布滿在易淹水區,設置多達60支複合感測器和20支壓力式感測器,無論是大雨或暴雨都能即時傳回水位資訊,讓防災單位即時掌握水情。
此外,在道路的側溝也裝設了小型水位計,為的就是在水位異常上升或變化快速時,迅速將異常訊號傳回系統。「水位變化太快時,系統會自動警示,縮短我們的反應時間,」陳柏任強調這些設備的重要性。他補充道:「現在雨水下水道很長,不可能每個位置都裝置感測器,因此我們會根據第一支水位計的數據來推估整條管線的水位。」
政府導入智慧下水道監測系統,結合AI技術,當極端降雨發生時,能做到即時監控與示警。
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應對災害的時間越來越短,這對防災體系提出更高的挑戰。「AI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有效輔助決策,」宜蘭縣水利資源處副處長黃竣瑋指出。「透過系統的資料儲存和分析,當資料累積到一定量時,AI的判斷和建議也會更精確。」
黃竣瑋更進一步說明:「極端降雨下,可能一小時內降下大量雨水,如果我們需要花三、四個小時去調度,可能根本來不及。透過AI縮短應變時間,原本可能要花五、六個小時的排除作業,如今可以在兩、三個小時內完成。」
防災科技的進步也得到水利顧問許永佳的肯定。他表示,過去淹水預測難以精準,「但現在我們有了大量感測器,AI系統也隨之跟進,分析淹水風險,」許永佳提到新技術的影響。他解釋:「透過最新的淹水模擬科技,我們每五分鐘就可以更新一次高解析度的淹水狀況,這樣未來幾個小時的情況都一目了然,讓政府可以精準分配資源到最需要的地方。」
宜蘭縣這一套監測系統在大數據分析和AI的支援下,將高風險區域預警範圍進一步擴大,並精準到每小時的降雨趨勢。「兩千多平方公里的縣市範圍,我們可以透過AI模擬找出淹水重災區,未來也會考慮在抽水站採用影像辨識,進一步提升防洪的精準性。」科技公司資深技術處長黃振發補充。
透過AI大數據掌握颱風,可預測每小時雨量趨勢。
從1993到2015年間,台灣海平面每年上升平均2.2公分,而蘭嶼上升最快,每年達到3公分。根據最新的衛星測高儀資料,台灣海平面加速上升,尤其是在過去20年間年升幅已達到4.4至5.2公分。對此,水利署水利防災組組長林益生指出:「我們用影像辨識來即時監控易淹水地區,像基隆七堵區,未來六小時內如果達到黃色警戒,系統就會即時提醒。」AI技術每十分鐘計算一次,未來六小時內的預測資料一一呈現,方便管理單位掌握實況。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總結道:「防災關鍵在於提前警示和即時掌握水情,AI的應用讓防災決策變得更加精準,資源也能更有效率地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他表示,AI模型的訓練和資料的累積,未來還有許多發展空間,但這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AI將成為防災新利器,協助地方政府更精準面對極端氣候和水患挑戰。
隨著AI技術崛起,台灣各地正在構築一道智慧的防線,讓災害應變不再是難以捉摸的未知數,而是可預見、可管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