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

世界翻轉中

台灣缺水危機一滴水都不能少!興建萬噸級「海淡廠」是轉機嗎?

◎ 文字/劉彥萱 ◎ 攝影/黃冠瑋 ◎ 發布日期/2024.07.25

台灣四面環海,看似擁有取之不盡的海水資源,但實際上卻是全球排名第十八的缺水嚴重國家。特別是澎湖,因當地蒸發量大於降雨量,水資源條件較差,為民生用水帶來嚴峻挑戰。面對這樣的困境,必須透過水利建設優化用水環境。

目前,台灣大多數海水淡化廠都設置在離島。以馬公市為例,每日用水量約2.3萬噸,其中1.8萬噸依賴海水淡化,其餘30%是來自湖庫水和地下水。馬公第二海淡廠二期工程已在去年完工,吉貝和七美的海淡廠也將上線,確保澎湖供水穩定。 

TVBS

馬公市每日用水量約2.3萬噸,其中1.8萬噸用水依賴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的過程,會先抽取海水,再沿著導水管,送達取水井機房,再進入沉沙調節池,進行沉澱,經過物理沉澱的原水,進入UF過濾,再通過RO逆滲透系統,將海水轉化為可飲用的淡水。然而,澎湖面臨的另一挑戰是,隨著遊客湧入,對當地有限水資源的需求增加,興建水庫和開採地下水已達到極限,由於海水淡化成本高昂,每度海淡水的成本已提高到63元,但台灣水價過於低廉,賣給用戶平均一度水才11元,等於說賣一度水,就虧4到5倍,導致虧損越來越嚴重。

台灣經歷百年大旱後,政府加速推動海水淡化廠計畫。目前全台有26座海淡廠,其中三座在台灣本島,主要供應發電廠和工業使用,總產水量約4.4萬噸。台塑麥寮海淡廠預計今年十月完工,水利署也規劃了8座萬噸級以上的海淡廠,優先推動新竹和台南,日產能各達10萬噸,以應對緊急抗旱需求。此外,兩座貨櫃式臨時海淡廠,未來也會視情況,加入供水行列。 

TVBS

台灣2020~2021百年旱災,貨櫃式臨時海淡廠就曾發揮救急作用。

去年南部大旱期間,高雄緊急海淡機組,抽取興達電廠外海水,經處理後,每日產出1.5萬噸淡水,供應興達電廠和高雄民生用水,緩解缺水問題,目前該機組封存,未來會視水情需要再啟用。

政府接下來將積極推動海淡廠增加用水,不過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認為,建置海淡廠環境代價過高,耗能大且碳排放量高,淡化過程中產出的高鹽度鹵水,更可能危害海洋生態。因此,政府應積極興建再生水廠,來解決用水不足問題。

陽明交大學環工所教授黃志彬則認為,發展再生水與海淡水都有必要性,兩者不能偏廢,都是應對大旱時,不可或缺的工具。至於許多人擔心海淡廠的鹵水處理,以及排放問題危害海洋生態,他表示,可以將海淡廠的滷水,轉換成有價礦物,如提煉出高純度的鎂,減少環境負荷。 

近年來,台灣受極端氣候影響,普遍缺水,面對未來可能的缺水新常態,除了再生水和海淡水之外,應持續開發多元化水資源,以提高供水能力。儘管海水淡化,目前可能不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水源開發方式,但在全球氣候變遷加劇下,水資源管理不能鬆懈,政府應全面檢討,開發多元水資源,以避免缺水危機再現。

看完整影音報導

延伸閱讀

TVBS-GOOD_footer-img TVBS-GOOD_footer-img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新聞部
節目部
ESG永續發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