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新聞網
#MoveTheDate
3
Days
重新造林3.5億公頃森林,可延後地球超載日3天。
◎ 記者/劉彥萱 ◎ 攝影/蕭應強・何佳陽・黃冠瑋 ◎ 發布日期/2024.04.17
氣候變遷加劇,減碳意識抬頭,但種樹造林,獲取碳匯只是減碳的選項之一。因此農業部就推出土壤管理新方法,把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壤中,建立方法學,讓農民改變施肥和耕作方式,增進碳匯,也減少碳排。
將一棵棵樹苗種入土壤,TVBS去年成立永續發展部,希望從媒體角色推動節能減碳,首度舉行「一樹一山」計畫,在新竹尖石鄉,種下一百多棵台灣原生流蘇樹,要用行動落實ESG。
TVBS總經理劉文硯:「TVBS一直自我激勵,希望我們可以成為,ESG議題最好的轉譯者,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把非常多ESG相關的題目,能夠傳達給觀眾,同時我們在去年內部,成立了永續發展部,也希望在企業經營上面,能夠更符合永續發展的目標,也希望這些樹種下去之後,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都能夠為台灣帶來種樹減碳的成效。」
樹木是最佳碳吸收大師,靠樹木固碳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研究顯示每一棵樹有生之年,能吸收約900公斤的二氧化碳,但想依靠森林,來達成減碳目標,需要極大的土地空間。
TVBS由總經理劉文硯(右六)、TVBS永續倡議大使莊開文(右五)帶隊,和盧學叡(左起)、鍾岳軒、黃柏峰、修杰楷、楊銘威、楊晴、林子閎、黃一峯WIND一起為永續發展盡心力。(圖片/TVBS GOOD)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現在台灣的土地面積不是很大,但是我覺得台灣還是有蠻多的區域,可以利用造林來做減碳的,台灣其實有非常多的邊際的農地,我們其實不是要跟,最優良的農地來搶地,其實是邊際的農地,或者是一些地層下陷區,或是重金屬污染地,我覺得種樹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所以我們之前有把它算出來,其實這樣子一個閒置的土地拿來種樹,那其實大概還是有大概二、三十萬公頃左右,那這個面積如果我們真的是來做造林減碳的話,我相信還是有一定的功效。」
台灣森林面積高達219.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約六成,農業部估計,全國森林碳匯,年吸收約215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可抵減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7.36%,但「森林碳匯」只是選項之一,農業部研擬土壤管理新方法,是把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壤中建立方法學,讓農民改變施肥和耕作方式,增進碳匯減少碳排。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米我們吃掉了,但是它的稻殼、它的稻稈、它的稻根,我們如果可以想辦法把它固定在土壤,那這個就變成土壤碳匯,我們如果都不去理它,一樣每天在那邊耕犁,它就分解掉又跑回去了,那我們不要讓它跑回去,我們抓下來,就除了我們吃掉以外,我們就想辦法把它固定住,那這些就是土壤碳匯。」
政府民間企業多管齊下積極加入減碳行動,不過儲存在樹體中的碳並不能永久封存,柳婉郁表示隨著樹齡增加,天候條件等因素影響下,也會導致吸碳能力下降,樹木也可能因為森林大火,或是在砍伐的過程,將二氧化碳再度釋放回到大氣中,從吸碳者變成排碳者。
修杰楷在「一樹一山」活動中種下流蘇樹,為地球減碳盡一份心力,7月在台北電影節奪下最佳男配角獎。(圖片/TVBS GOOD)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一公頃的面積,森林碳匯量大概可以高達2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吸收量,所以當一次的森林火災,如果全部燒光的話,那200噸的碳匯就付之一炬,但未來我們知道,氣候一定會越來越暖化,以及溫度越來越高,降雨量越來越少的前提之下,森林大火我認為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一個環境課題。」
但要達到減碳目標,除了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外,多使用木材製品,對固碳也有幫助,台大森林系副教授邱祈榮表示,將樹木轉化為傢俱木製品,可以固定碳元素,來實現碳的儲存效果。
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我們的政府對於木構造,或是竹材的建築,其實是沒有很積極的在推動,日本他們就是把,用木頭來蓋房子,他們是很積極的做這件事情,他們從2011年到2021年,都訂了法規,要來推動這個建築物使用木材,你把它固定起來,變成建築的話可能可以多固定100年,所以日本他們就積極的去發展木構造的建築物。」
2050淨零排放是全球趨勢也是台灣目標,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嚴重,減碳成為國際間刻不容緩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