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題企劃

微塑膠危機!大腦記憶裡開始有了塑膠味

2025-05-20 更新
撰稿 專欄作者 俞璟瑤

有一隻塑膠湯匙,就藏在我們的大腦深處。這不是文青式的比喻,根據新研究推估,平均人類大腦中所潛藏的微塑膠總量,與一支塑膠湯匙的重量相當。

這不只是嚇人的數字,更是一則潛藏在現代生活中、無聲的警告。我們與塑膠共生的日常,早已悄然滲透進每一次呼吸、每一餐飯、甚至每個念頭。


從深海到大腦,塑膠微粒如何偷走生物的健康


今年4月底的《自然》期刊中,來自日本、紐西蘭、美國與中國科學家公布研究指出,過去十年間,全球1,885處海洋站點採樣分析後發現,海水從表層到6,800公尺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都飄散著尺寸從1微米到5毫米的塑膠微粒。不分近岸或外海、南極或赤道,這些微粒不只是漂浮在水面,它們正深藏在整個海洋,改寫地球的碳循環,甚至可能影響氣候。


根據最新研究,塑膠微粒已經分布在整個海洋當中,可能干擾氣候調節機制。/照片來源:美聯社


我們過去總以為,海洋表層是微塑膠的主要累積場域,然而這項研究讓我們重新理解,微塑膠其實在整個海洋垂直水層中流動、分佈,它不只是沉沒,而是旅行、轉化、滲透。相較於大顆粒塑膠主要集中在溫鹽分層交界,小型微塑膠則呈現出「更為均勻、持久」的分佈態勢,其體積小、重量輕,甚至可長期懸浮於海水中漂流,像是看不見的浮游生物。這些微粒,有如幽靈般悄然擾亂地球的碳循環,甚至被證實影響海洋中氮的轉換,進而干擾氣候調節機制。微塑膠的3D遷徙模式,很可能遠超過我們想像。


然而這趟從海洋出發的旅行,正在抵達人類身體最私密的領域——大腦。


從海洋漂進血管 最後落在人類的腦細胞裡


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首次在人腦組織樣本中發現塑膠的痕跡,每公克組織中含有多達5,000微克塑膠,估算總量為約7克。更令人警覺的是,這些塑膠微粒不僅堆積在血管斑塊中,還可能破壞血腦屏障,悄然穿越進入神經組織,潛伏在意識與記憶之間。研究人員也發現,微塑膠堆積在動脈斑塊中,可能導致腦中風風險上升51%。


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顯示,人類大腦中所潛藏的微塑膠總量,大約相當於一支塑膠湯匙。/照片來源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態毒理學者Tamara Galloway表示:「我們現在知道,動物暴露在微塑膠中會變得更焦慮、更健忘,像老鼠、海蟹、斑馬魚、蜜蜂,都在顯示出類似的行為改變。這是一種逐漸滲透的神經風險。」


根據他的估算,人類每年攝入微塑膠顆粒約為52,000顆,若計入空氣吸入,總量可達121,000顆。「每一次轉開寶特瓶瓶蓋,都可能讓成千上萬的微粒進入飲水。」這不再是純粹的環境議題,而是一場滲入人類生理系統的長期風險。


每一次轉開寶特瓶瓶蓋,都可能讓成千上萬的微粒進入飲水。/照片來源:美聯社


你可能每天都在吃塑膠,只是不知道而已


臺灣的情況也不例外。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柯佳吟在接受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訪問時提到,她與臺大團隊正在進行全臺周邊海域各水層的微塑膠監測,期望能建立一套橫跨全區、可長期運作的監測系統。「目前最大的挑戰,是缺乏標準化的採樣與分析方法,這讓不同研究之間很難比較數據,也難以即時掌握變化。」


除了傳統塑膠垃圾如塑膠袋與瓶罐,柯佳吟表示,衣物與紡織品釋出的微纖維,它們是另一種微塑膠污染源。數據顯示,海洋微塑膠中約35%來自衣物磨損後經洗衣排放的聚酯、腈綸、尼龍等合成纖維。


除了傳統塑膠垃圾,洗衣水當中的合成纖維,也是海塑膠微粒的一大來源。/照片來源:美聯社


面對這場「塑膠風暴」,我們還能怎麼辦?


專家建議日常減塑對策:

 • 食物儲存選擇玻璃、陶瓷或不鏽鋼材質。

 • 避免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

 • 穿天然材質衣物,減少洗衣時塑膠纖維釋出。

 • 改用不含塑膠微粒的洗髮精與清潔用品。

 • 支持無塑包裝與濾除微塑膠的水處理設備。


這些化學日用品,正在改寫地球的記憶,也悄悄改變我們的大腦。從海洋學到神經學,塑膠微粒正在改變的不只是地球生態系,更可能是我們看待世界與思考未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