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綠色飲食

從倫敦到清邁 街頭市集如何用美食書寫永續故事

2025-07-02 更新
撰稿 專欄作者 俞璟瑤

夜市或是街頭小吃,總是城市裡最鮮活的脈動,是城市裡最貼近庶民味蕾的日常。近年來,全球各地的市集不只是滿足饕客的味蕾,土耳其的一項研究更指出,消費者對於街頭小吃的看法,與永續越來越密切相關。

土耳其阿塔圖克大學的這項研究發現,街頭小吃與有機食品關係密切,因為同樣依賴在地食材,反映在地文化。研究更指出,旅客在選擇食物時,會在腦海中連結街邊小吃與「在地產銷」、「低食物里程」、「文化真實性」等關鍵字。


當街邊小吃攤販選擇在地有機食材、採用環保包材,其背後蘊含的永續價值,也同步成為旅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情感連結。


倫敦波羅市場 從剩食到生態共榮的模範生

到倫敦一定要造訪的波羅市場(Borough Market)就是其中一位優等生。這裡不僅是美食天堂,更是永續行動的先鋒。市場與Recorra合作,利用電動車收集垃圾,減少碳足跡。市場也安裝太陽能板,並且設有飲水機。更採用可生物降解的包裝袋,讓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袋成為過去式。


每天市場結束營業時,還會有一群志工把攤販當天沒有出售的食物、蔬果通通打包,透過「Plan Zheroes」計畫,送到街友庇護所與社區餐食中心。Plan Zheroes計畫從2014年啟動,已經拯救157噸剩食,相當於37.5萬份餐點,減少629噸二氧化碳排放。



市場內部也不斷推動減廢創意。像是 Turnips 攤位會將賣相不佳的番茄做成果醬或乾燥配料、過熟的水果則是變成現打果汁。而 Karaway Bakery 則將剩餘黑麥麵包切成條,炸成傳統立陶宛小吃 Rye Fries。


波羅市場同時與「Entocycle」合作,將蔬果廢料餵養黑水虻,製成高蛋白動物飼料,取代破壞環境的進口魚粉與大豆飼料。市場幾家觀光客大排長龍的咖啡店,則是將咖啡渣回收、製成可當燃料使用的「咖啡木柴」。專門賣熱紅酒的攤販,則是將剩餘紅酒釀造成果醋,製作成無氣泡軟性飲料Shrub。


「Change Please」的攤位則更進一步結合社會永續,由街友擔任咖啡師,實踐「一杯咖啡改變一個人生」的願景。每一道餐點的背後,都是對食物價值的重新定義。


來倫敦不能錯過的波羅市場,各種美味食物超誘人。市場推動減廢創意,降低數百公噸的碳排放。 圖片來源:Borough Market


首爾廣藏市場 從在地農夫到韓式拌飯 永續就在日常之中

韓國首爾的廣藏市場,是一場嗅覺與視覺的交響盛宴。這裡不只是傳統韓食的縮影,更是首爾綠色轉型的縮影。


市場裡賣韓式拌飯的店家,強調選用當地農產品,並根據季節調整菜單。這不僅能支持農民,也讓料理更鮮甜,對環境更友善。容器也使用可分解容器與竹製筷子,並積極開發各種菜單。像是搭配時蔬的素食炒冬粉、紫蘇葉包豆腐、醋拌蘿蔔絲等。不只符合健康趨勢,也回應國際旅客對永續飲食的期待。


首爾廣藏市場美食,不僅僅有阿珠媽的溫暖味道,選用在地時令蔬菜,讓拌飯不但好吃還更永續。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清邁夜市 在蕉葉與竹杯之間 發酵出泰式的綠色革命

夜色中泰北城市清邁的夜市熱鬧展開。除了各種在地小吃與香料的香氣,近年來更瀰漫著一股不一樣的「清新」氣味。是來自香蕉葉、竹製器皿與在地野菜的幽香。


越來越多攤販改用可用來當堆肥材質,來盛裝泰式炒河粉、木瓜沙拉或椰奶甜品。像是「Green Elephant」攤位,就推出純素版 態勢炒河粉,使用在地豆腐、椰糖、羅望子醬製成,甜酸交織,回味無窮。不少攤販們紛紛回歸傳統飲食技法,降低肉類比例、強調草藥與蔬菜的角色,也讓傳統菜色回歸原貌,並朝永續邁進。


清邁夜市各種小吃香氣撲鼻,常跟美食一起出現的,是用來當器皿的芭蕉葉,也讓BBQ肉串帶有一股清香。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我們的選擇 也能改變美食市集的模樣

在倫敦、首爾、清邁之間,我們看見市集不再只是大快朵頤的景點,而是生活風格與價值觀的交匯點。從餐具材質到剩食處理,從採購來源到菜單設計,每一口,都是一種選擇。


下次旅行時,不妨自備餐具、多問一句食材來源、選擇蔬食料理,或是支持參與食物救援計畫的攤位,帶著你的味蕾一起愛護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