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百年風味的挑戰:守護台灣蚵仔煎
臺灣的蚵仔煎,其實有著跨海而來的身世,如今成為我們庶民生活的重要小吃。然而,受到暖化、氣候變遷影響,經典美食未來有可能面臨消失的命運...
蚵仔煎最早源於閩南與潮汕地區的「蠔烙」(o-lua),當地人以鮮蚵、番薯粉和雞蛋漿輕煎成餅,淋上特製醬汁即成雛形。臺灣最早的實證記載,可追溯約 18世紀中葉,泉州移民在嘉義東石等地以竹竿架棚養殖牡蠣,並將家鄉煎蚵技術引進。
隨着集市的興起,這道小吃逐步融入祭典與日常飲食;到了日治時期,連結鐵路與公路的批發配送體系,讓蚵仔煎從漁村攤販走向各地夜市,成為全民共嗜的海味小吃。
庶民小吃,來自每日的新鮮配送
每逢蚵季(約 10 月至翌年 3 月),漁民凌晨出海採收,上午於產地拍賣市場分裝後,以冷鏈運往全臺;夜市攤商再依新鮮度現撈現煎,實現「海上到市場到夜市」的零時差供應鏈,讓鮮蚵從海面直接飄香於鐵板之上。
漁排上,蚵農戴著手套俯身搜刮,將飽滿鮮蚵從海床挑起,為市場準備最新鮮的海味。圖源:Shutterstock
然而,全球暖化與沿海污染的雙重壓力,正攪動這碟經典。西部養殖區因工業廢水排放與河川富優養化,造成蚵農常在盛產期面臨「殼未張口、肉質萎縮」的困境;再加上海溫異常升高,蚵苗存活率大幅下降,導致過去豐收的古老漁村,開始出現歉收危機 。
一旦蚵仔的新鮮度與供給量不再穩定,街邊的鐵板上便可能只剩「乾癟的牡蠣」,甚至直接「蚵煎滅絕於記憶」的局面。
此外,過度捕撈與破壞性捕撈方式,也讓自然蚵礁結構難以修復。根據《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早年發表的研究,水質變差、海洋酸化使得蚵殼生成速度放緩,抵禦病菌與寄生蟲的能力也同步降低,若此趨勢持續,未來台灣西部沿海至少有三成養殖場面臨「停產或減產」危機。
解方來自於不斷研究與行動
為了讓蚵仔煎不至於成為「昔日傳說」,各界正積極尋找創新解方。首先,科學家與產業界合作,推動「耐熱耐酸化蚵苗」的選育計畫。農委會水試所與中研院攜手,以分子標記技術篩選,找到適應高溫與低 pH 環境的親本(在育種、選育領域裡,指的是用來繁殖下一代的成體個體,也常稱為「親代」或「Broodstock」),期望在未來將新品系推廣至全島 。同時,漁民也學習「多層網箱養殖」與「關鍵溫度監測」,透過智慧感測器自動控溫,提升養殖成功率與效率。
收成後的鮮蚵整齊堆疊在竹簍中,黑灰色外殼映襯海風鹹香,等待下一道烹調工序。
其次,沿海污染治理必須同步跟進。雲林、嘉義已在東石試辦「蚵殼回收示範場」,將養殖廢殼製成建築材料與水質淨化劑,避免殼堆積造成二次污染;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與工業區攜手,建置「廢水零排放」示範廠,將經處理的廢水再循環利用,減少外部污染對養殖場的衝擊。
而「蚵礁生態修復」也正受矚目,利用海綿工法將殼粉與環保樹脂攪拌,製成仿自然礁塊,放置於退化海域,能迅速吸附蚵苗並促進附著;研究顯示,經過一年養殖,附籠量較未修復區域高出 40%,極大提升了自然補苗率。
不只不能消失,更要吃得安心
在餐桌端,「生態標章」與「產地驗證」也讓消費者能更放心享用美食,台糖生技即將推出「東石好蚵」品牌,結合法規補助與第三方檢測,讓消費者掃碼即可追溯養殖場環境品質、溯源證書與碳足跡資訊,重塑「吃得安心」的飲食信任鏈。
當人們再次在鐵板前翻動蚵仔煎,也別忘了那層殼下的挑戰與努力。海洋變暖、污染肆虐與過度捕撈,正考驗著這道百年古早味的生存之道。唯有科學、政策與社群合力,從「苗種改良」到「海域修復」,再到「市場信任」的全方位策略,才能讓這份濃縮移民文化、海洋生活與飲食創意的經典,持續在台灣的夜市飄香不絕。未來的蚵仔煎,不僅要好吃,更要好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