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綠色飲食

你吃的鮭魚是永續的嗎? 下一餐選擇有機會改變海洋

2025-06-11 更新
撰稿 專欄作者 俞璟瑤

你吃下的一口鮭魚,可能正在影響海洋食物鏈。根據海關統計,台灣2020年進口超過三萬噸鮭魚,其中約一萬噸做成生魚片,換算下來台灣人一年吃掉超過60萬片鮭魚生魚片。但這些鮭魚大部分都仰賴海外養殖。

2025年聯合國海洋大會在法國尼斯召開,各國代表齊聚討論「海洋永續治理」。與此同時,一份國際公平貿易倡議組織FAIRR公布的報告掀起一場激辯。


其實不少鮭魚養殖業者長期以來標榜永續,飼料卻大量使用野生魚製成的魚粉與魚油(FMFO),這樣的生產模式正在推升飼料成本、壓縮海洋資源,也衝擊全球糧食與氣候正義。


盤中鮮嫩可口的鮭魚,卻不見得想我們想像中這麼永續。/圖片來源:美聯社


FAIRR追蹤七家大型上市鮭魚企業,其中五家過去四年間,增加了整尾野生魚的使用量,最高增加幅度達到39%。這些公司約佔全球養殖鮭魚總產量的58%,在永續旗幟下,卻是「用魚餵魚」,暴露出現實與企業形象之間的巨大落差。


飼料危機蔓延 牽動整個產業鍊


2023年祕魯政府因氣候異常取消鯷魚捕撈季,導致魚油價格暴漲107%。世界最大鮭魚生產商Mowi指出,事件讓養殖飼料成本自2021年以來上漲了70%。有業者短暫轉用藻油替代,但價格回穩後又重回魚油懷抱,反映出企業仍優先考量短期成本而非永續生產。


根據聯合國數據,未來十年內全球鮭魚產量預計增加40%,但魚粉與魚油的產量卻僅預估增加9%與12%,儘管有五家公司計畫進一步擴產,但七家企業中,沒有一家提出,要實質減少魚類原料使用的具體目標。


人工養殖鮭魚暗藏飼料危機,壓縮海洋資源。/圖片來源:美聯社


歐盟加強執法 對不合作國家祭出海鮮禁令


永續壓力已不僅限於企業內部。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近日達成臨時協議,強化對「不合作第三國」的監管機制,目標是保護歐盟漁業利益,並確保共享魚群的永續漁業。


波蘭農業與鄉村發展國務秘書Jacek Czerniak強調:「這項協議讓我們有更強大的工具,對抗第三國的不永續漁業行為,並鼓勵負責任的捕撈。訊息很明確:我們決心要守護共享魚群的永續捕撈。」


協議中列出更明確的違規標準,包括:拒絕參與談判、不執行保育規範、設立歧視性配額等。違規國家將面臨從警告、對話到禁止進口的逐步制裁,且新增規定要求第三國在90日內回應歐盟通知。


選擇盤子裡吃什麼魚,也能成為守護海洋的方式。/圖片來源:美聯社


消費者怎麼做?五項改變,從口中開始守護海洋


這場漁餌危機,牽動的不只是鮭魚,而是整個人類與海洋的關係。但轉變不只能靠政府與產業,消費者也能成為改變的起點。幾項生活行動,從今天就能開始:


1.選擇無需飼料的水產:如貽貝、牡蠣與海帶等「低碳海鮮」,不需餵養就能生長,是比較永續性的海味。


2. 減少食用大量依賴飼料的魚種:
如鮭魚與鱸魚,可改吃其他永續海鮮,包括虱目魚等替代。可以參考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有更多清楚的分類。

https://fishdb.sinica.edu.tw/seafoodguide/


3. 認明永續標章:
購買具ASC、MSC等國際認證的水產品,確保來源友善海洋。


4. 支持本地小漁村與近海漁業:
減少長距離運輸與過度捕撈的碳足跡。


5. 換個方式吃海鮮:
可以嘗試植物性海鮮產品,仿照肉品產業推動替代性蛋白革命。


你手中的筷子 是最有力的選擇


鮭魚養殖的飼料危機,敲響永續警鐘。消費者可透過選購認證產品、減少肉食性魚類消費,推動改變。FAIRR海洋計畫經理Laure Boissat直言:「我們正依賴一種有限的原料,卻期望能實現無限的成長。這不是韌性,而是走向崩潰的配方。」


這場危機提醒我們,海鮮不只是盤中飧,更是海洋與人類未來的縮影。每個選擇,都在形塑永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