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濕島時代來臨 降雨異常大台北地區名列全球第六
在日頭炎炎的夏季,都會區的居民已經慣了「都市熱島」。城市比周圍區域的氣溫還要高,讓夏天熱得更難熬。但你是否察覺,城市的雨好像愈下愈大,暴雨愈來愈猛烈?
上週中南部地區幾乎天天都有大雨,甚至國家警報狂響。熱帶性低氣壓固然是大雨來襲的主要成因,城市本身可能也是催化劑。
不只是氣壓變化和水氣造成大雨,密集的建築也可能為城市帶來更多降雨。 圖片來源:TVBS資料畫面
城市為何「招雨」?熱島與高樓的秘密
城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不僅吸熱,還會「吸雨」。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分析2001至2020年間全球1,056個城市的降雨數據,發現超過六成的城市比周邊地區多雨,像是美國休士頓年均降雨量比其他地區多出近12.7公分。
為何城市如此「招雨」?研究共同作者Dev Niyogi教授說,高樓是關鍵。高樓阻擋風速,迫使空氣向市中心匯聚,引發上升氣流,促進水氣凝結成雨雲。城市熱島效應也推波助瀾,市區高溫讓空氣不穩定,上升後冷卻形成降雨。加上汽車廢氣與工業排放的氣溶膠,這些微小顆粒成為雲的「種子」,讓雨水更容易生成。研究指出,人口越多的城市,這現象越明顯。
大台北異常雨勢榜上有名 台灣如何面對「都市濕島」
這場「城市雨勢」其實就發生在台灣。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這份研究顯示,大台北都會區(包括雙北跟桃園),在全球降雨異常的城市中排名第六,僅次於胡志明市、吉隆坡等熱帶都市。台灣的潮濕氣候與高度都市化,讓大台北的降雨量根周邊區域相比,顯著增加。城市裡的柏油路、不透水路面,讓雨水無處滲透,稍有大雨就容易積水成災。
Niyogi教授就強調,不能只看熱島效應,還要正視城市降雨異常的全球特性。Niyogi教授認為,就像面對都市熱島效應一樣,應將城市降雨也視為都市化的特徵。而台灣尤其應該注意都市濕島效應,因為颱風季的大雨已經讓城市排水系統不堪重負,如果再疊加都市濕島效應,淹水情況將更加頻繁。
大雨說來就來,台北居民已習以為常,大台北異常雨勢全球榜上有名。圖片來源:TVBS資料畫面
不只多雨 還更危險!城市淹水的隱憂
城市多雨並不是想像中,浪漫的雨中散步,而是潛藏危機。研究顯示,過去20年間,城市降雨異常的強度幾乎翻倍。瑞士洛桑大學的Herminia Torelló-Sentelles研究發現,大城市像是倫敦或鳳凰城的夏季降雨強度比周邊高出11%,集中度更高達15%。這意味著雨水來得又急又猛,短時間內傾瀉而下,與城市不透水的地表相遇,瞬間就變成淹水災情。
台灣的都市同樣面臨挑戰。大台北的捷運站出口、地下道常在豪雨後變成「水景」,市民手機裡的淹水警報也逐漸成為夏季的日常。研究共同作者Zong-Liang Yang教授就呼籲必須盡快找出創新方式,來應對快速出現的淹水情況。對台灣民眾來說,這不只是研究出來的氣候數據,而是生活中的真實挑戰。
專家建議積極推動海綿城市計畫,利用都市綠廊、鋪設透水鋪面,減緩暴雨造成淹水災情。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永續生活解方 讓城市會「呼吸」
Niyogi教授建議,面對都市濕島,應該從城市設計入手,讓城市更像會「呼吸」的生態系統。增加透水鋪面、綠屋頂與都市綠地,讓雨水自然滲入土壤,而非全數流入下水道。台灣也已經推動「海綿城市」計畫,像是台北市的中山北路綠廊、台中的水湳經貿園區,都試圖以透水鋪面與植被緩解淹水壓力。
專家建議,讓城市能吸水、蓄水、滲水。包括:
• 減少不透水鋪面:停車場可以使用透水磚,公園步道用碎石鋪設;
• 種更多樹、養更多土壤:綠地不只是美觀,它是吸水器;
• 設立雨水花園與雨水桶:社區支持打造下凹式的景觀綠地,成為雨水花園。就能變成小小滯洪池,減輕城市排水負擔。
打造會呼吸的城市,讓雨水不再是威脅,而是滋潤生活的禮物。當下一次豪雨來襲,就不必擔心淹水災害將隨之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