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城市成了蒸籠 熱島效應不再只是夏季的煩惱
夏天愈來愈長,傍晚氣溫居高不下。住在城市的人可能早已習慣這種「悶熟」感,但這不應該是日常。建築密集與缺乏綠地,讓城市如熱氣牢籠,尤其在夜間,難以降溫。
這種熱島效應不是什麼新名詞,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城市將首當其衝,承擔氣候變遷的極端衝擊。熱島效應成為民眾生活健康的無形殺手。根據《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熱浪導致死亡的情況不斷上升,尤其影響老人、兒童與慢性病患者。一項橫跨10年的研究發現,居住在綠意環繞地區的人,焦慮與憂鬱的風險降低40%。都市裡的高溫,不只是空調能解決的問題。從皮膚曬傷、呼吸道症狀,到心血管負擔、熱中暑,甚至心理健康,全都與城市氣溫息息相關。
城市缺乏綠地出現熱島效應,增加心血管負擔,影響居民心理健康。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哥倫比亞麥德林 綠廊道為城市降溫也減壓
麥德林這座曾以毒品與治安惡名聞名的南美城市,透過30多條「綠色廊道」,種下改變命運的樹。曾因高溫與空氣污染掙扎,街道像烤箱般悶熱。2016年,市政府推出「綠色廊道」(Corredores Verdes)計畫,種植逾12萬棵樹木與數十萬灌木,串聯30個公園與河岸,形成城市綠色動脈。這些植被吸收熱量、提供蔭涼,平均降低市區溫度2-3°C,同時改善空氣品質。當地衛生部門數據顯示,呼吸道疾病就診率下降15%,居民幸福感顯著提升。
擺脫毒窟惡名,哥倫比亞麥德林用12萬棵樹,喚回城市健康。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加拿大蒙特婁的地下避暑勝地 冷熱兼顧的都市網絡
不只是南美,加拿大蒙特婁夏季熱浪日益頻繁,市區溫度常飆破35°C。為對抗熱島效應,蒙特婁善用其獨特的「RESO」地下城市,綿延32公里的地下網絡,連接地鐵、商場與住宅。夏季居民躲進地下,享受穩定涼爽的環境,減少依賴空調。都市計畫學者Jean Leblanc表示:「RESO雖非為熱島效應設計,卻意外成為氣候適應的利器。」
蒙特婁同時推廣綠色屋頂與牆面,市中心逾500棟建築披上植被,吸收熱輻射並減緩雨水徑流。市政府補貼綠屋頂安裝,2024年覆蓋率達20%。像是蒙特婁會議中心的綠化屋頂,年均降溫效果達4°C,並成為蜂鳥與昆蟲棲地。當地建築師Marie Duval強調:「綠化屋頂不只是美觀,而是城市生存的必需品。」
向上種樹 建築不再只是樓房而是森林
高樓建築綠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不能不提到義大利米蘭的「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由建築師Stefano Boeri打造,兩座高樓覆蓋2500棵樹木與9000株植物,猶如懸浮綠洲。植被過濾陽光、釋放水汽,年均降溫3°C,並吸收30噸二氧化碳。Stefano Boeri說:「這不只是建築,而是樹與鳥的家,人類只是共同居住者。」調查居民滿意度的報告顯示,充滿綠蔭的建築讓夏季電費下降20%,還淨化空氣,居民的心理健康也顯著改善。
垂直森林的影響席捲全球,從杜拜到美國,甚至非洲的開羅都有各自的綠色高樓。2024年在台北信義區落成的「陶朱隱園」,是台北對永續建築的全新想像。這棟雙螺旋造型建築,外牆攀滿植栽,每年吸收約130公噸的二氧化碳,同時降低建築外牆溫度。台北市建管處也針對5年以上既有建物,提供綠屋頂、綠能社區工程補助計畫,工程補助最高可達49%。就是要減少城市熱島對台北盆地帶來的衝擊。
義大利米蘭「垂直森林」像城市裡的參天大樹,能吸收30噸排碳、改善建築與城市高溫困境。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一坪綠降溫一度 我們能做什麼?
面對越來越頻繁的熱浪侵襲,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為城市降溫貢獻綠意:
1. 打造陽台花園:即使是幾盆植物,也能降低家中氣溫、提升空氣品質。
2. 社區共耕共養:打造綠屋頂、社區菜園,一起「動手做」不僅是環保,更能凝聚鄰里
3. 多走一點綠地路線:選擇綠廊、公園通勤,不只是避暑,更是身心療癒
4. 多使用大眾運輸與綠色交通工具:減碳也減擁堵,還能增加與社區的連結
熱島效應是一場都市的慢性病,治癒它需要一點土壤、一點葉子、一點勇氣。這不只是為了環保,而是為了我們的睡眠、心跳、壓力,與生活的節奏。在水泥森林裡,我們更需要一片真正的綠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