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永續生活

跑步也會排碳?馬拉松賽事啟動查碳行動

2025-06-19 更新
撰稿 TVBS 新聞網

跑步被認為是最簡單、最環保的運動方式,卻不是每一場路跑賽事都「這麼綠」。從開車到場、贊助商布置、補給站提供的水與物資,到賽後丟棄的垃圾……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其實正默默累積著碳排放。


以台灣常見的中型馬拉松賽事來說,光是一場就可能產生 超過 110 公噸 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你開車環島好幾百圈!


運動賽事,也要「查碳」

為了讓運動變得更永續,清華大學教授黃煜和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建立一套「賽事碳足跡查核方法」,從參賽者的交通工具、工作人員使用的機車,到補給品的採購來源、醫療物資的耗用,通通都納入計算。


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教授黃煜說:「運動界不是旁觀者,其實我們也是極端氣候的難民。」


高溫、豪雨、空汙……都正在改變我們的運動方式。也因此,讓每一場賽事「更乾淨、更永續」,成為主辦單位無法忽視的責任。


學者花一年確立查碳方法。(圖/TVBS)


台灣已經開始行動

像是台北馬拉松,就開始用回收材料製作獎牌,鼓勵跑者自備水壺、不再提供紙杯。


企業也開始接力支持。富邦金控發起「你跑我種樹」行動,鼓勵完賽跑者認領一棵原生樹苗,為台灣海岸復育原生林。至今已在台中生態公園種下超過 3,000 棵樹。


但有專家提醒:「種樹,不等於萬靈丹。」


種樹很重要,但還不夠

台灣一年人均排碳量大約 12 公噸,一公頃林地吸收量卻只有 10 公噸。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提醒:「就算全台灣都種滿樹,也不夠抵銷。」更何況,種對樹、種在對的地方,遠比「快快種、種很多」來得重要。


像是正在進行復育的台中海岸林區,雖然遠看已經滿是樹影,但那些原本的木麻黃正逐漸老化,生態需要被提前接手照顧,不能等它們倒光再來補救。



減碳光種樹還不夠,查碳須更詳細。(圖/TVBS)


一場更永續的賽事,不只是跑完就好

運動賽事代表的是健康、堅持與突破極限。但在氣候變遷的時代,這些精神也可以轉化為行動——讓每一場比賽少一點浪費、多一點關心環境的心意。


種下一棵樹只是開始,真正重要的,是我們一起種下對這片土地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