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趟環島、一場拳擊賽,一次翻越山脈的挑戰——運動,正悄悄改變孩子的人生
你相信嗎?單車環島、一艘獨木舟,甚至一堂拳擊課,真的能翻轉一個孩子的人生,也能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 年發布的《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指南》,5 至 17 歲的兒童與青少年每天應至少進行 60 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運動,並盡量減少久坐,特別是螢幕使用時間。運動,不只是為了身體健康,更是守護心理健康的關鍵。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指出,參與有組織的體育活動,能降低孩子首次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對男孩而言風險降低了 23%,對女孩也有 12% 的幫助。運動,不只能流汗,也能流出自信與連結。
但在現實生活裡,孩子們卻越來越少有機會動起來。從教室到螢幕,課堂變得越來越靜態。運動課變少了,活動空間也變少了。然而,當我們把運動還給孩子,奇蹟,也許就從那一腳踏出去開始發生。
用腳踏出人生方向──「孩子的書屋」帶少年環台、翻山、下海
在台東,有一群孩子正在用雙腳,踏出人生的可能。
「孩子的書屋」是由已故創辦人陳俊朗(大家稱他陳爸)創立的非營利教育據點,自 1999 年起在台東深耕,陪伴超過 3,000 位弱勢兒童與青少年。除了提供餐食與課輔,更帶著孩子們走進自然,挑戰自我。書屋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就是每年帶孩子們進行單車環島、登山翻越中央山脈,甚至划獨木舟環島。這些活動對許多來自失能家庭、或曾經誤入歧途的孩子而言,不只是旅行,更是洗禮。
從單車、獨木舟環台,書屋帶領孩籽不斷地挑戰自我。圖片來源:孩子的書屋臉書
2016 年,書屋完成為期 30 天的獨木舟環島,孩子們每天划行約 20 公里,從海上認識台灣。2020 年,書屋又挑戰中央山脈縱走,從知本古道翻越綠精靈谷、小鬼湖,完成全程後返回原點。
這些戶外挑戰雖然艱辛,卻讓孩子們在面對風浪與疲憊中,看見了「我做得到」的那份成就。
拳擊不只是打人,是找回自己──「熱原拳擊隊」在三峽揮拳
來自新北三峽的「熱原拳擊隊」,是一群都市原住民青少年,正在拳擊場上學會人生的第二次選擇權。
由「樂窩社區服務協會」所成立的熱原拳擊隊,不是為了出拳,而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收拳」。收起無處發洩的情緒、衝動與孤單,把精力轉化為目標感、自我紀律與自我控制的能力。
「這些孩子不是壞,是沒人懂他們。」拳擊隊中有孩子曾因家庭問題退學、打架、被學校放棄。但現在,他們有人站上了全中運的頒獎台,有人成為隊上的助理教練,更有人進入國家隊儲訓。
一記記揮出的拳,不只是擊中沙包,更打破了外界對這群孩子的刻板印象,也打開了他們心中那扇通往未來的門。
青少年的精力與憤怒,透過拳擊有了更適當的發洩管道。圖片來源:熱原拳擊隊臉書
「我騎車,你捐款」──1919 單車環台,讓愛走得更遠
還有一群人,選擇用單車環島,把運動變成一種行動力。
「1919單車環台」是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自 2005 年開始推動的公益挑戰,每年都有 50 至 70 位志工騎士組隊出發,完成約 15 天、1300 公里的單車環台旅程,為急難家庭募集生活物資與醫療補助。活動的口號是「我騎車,你捐款」,參與者不論年齡、職業,從 15 歲的學生到 70 歲的退休族,都能加入。他們沿途拜訪各地的服務據點、深入探訪偏鄉與低收入戶,也在旅途中重新看見台灣的另一面。
2024 年,參與者總共為 656 位弱勢長者募集到 1905 萬元善款。有人摔倒爬起繼續騎,有人在大雨中堅持前進,也有人說:「我騎到最後,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自己。」
運動不只幫助到青少年,更多人可以透過運動認識這個世界。圖片來源: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在運動中,每個人學會面對困難、重新認識自己,也在一次次突破極限後,發現自己「其實做得到」,更在過程中認識各種不同的風景。不論來自台灣何處,他們都用行動證明──運動,不只是讓身體更強壯,它更是翻轉人生的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