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永續生活

塑膠道路革命風潮,從印度吹往世界,荷蘭、泰國、峇里島紛紛仿效

2025-05-09 更新
撰稿 專欄作者 高捷

塑膠回收除了製成衣服、鞋子,還能有其他用途嗎?印度早在 2001 年就研發出回收塑膠建設成道路,至今全國已有上萬公里塑膠道路,更在各國悄然掀起一股創新道路風潮。

塑膠分解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減塑、回收再利用已然成為各國在永續上的首要課題之一。然而,除了回收再製成塑膠產品,各種革新的回收應用也不斷地在發展,在荷蘭甚至推出樂高概念的塑膠回收道路,主打模組化、隨裝即可用。


塑膠回收道路最早由印度 Thiagarajar 工程學院的 Rajagopalan Vasudevan 於 2001 年開發並在 2006 年獲得專利,也被稱為塑膠道路之父。至今印度全國已有近 40,000 公里的鄉村道路使用塑膠回收建造,包含鄰國尼泊爾、荷蘭、泰國、印尼、英國、美國等地都在試驗將塑膠廢棄物加入道路瀝青混合料的技術。


鋪設塑膠回收路面所採用的回收料包含塑膠袋、杯子等,這些材料首先從塑膠廢棄物中分類出來,清洗後切碎成 2 至 4 毫米,接著與瀝青混合成為塑膠道路建設的主要成分,也可以稱為塑膠瀝青。


切碎後的塑膠微粒,將用於和瀝青混合(示意圖/圖源:Shutterstock)


印度至今已建成超過 4 萬公里鄉村塑膠道路

截至 2024 年,印度全國已使用廢塑膠建造了約 2,900 公里的國家高速公路,而 1 公里長的公路需要 1 噸塑膠,約為 100 萬個塑膠袋。


而研究數據顯示,塑膠道路承受負載、強度比傳統道路提高 2.4 倍,且一公里的塑膠道路更能省下 2,000 美金成本。此外,塑膠道路更適合炎熱氣候,能防止路面融化和變形,且有降低噪音、減少裂痕發生的特性。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塑膠道路有機會同時解決兩個問題:堅固省成本的基礎建設、廢棄物管理。


印度為全球塑膠污染的主要國家(圖源:Shutterstock)


吹往東南亞泰國、峇里島的塑膠道路風


泰國每年產生約 276 萬噸塑膠垃圾,其中僅 50 萬噸回收,回收率不到 20%,而政府早已極力推動塑膠流資料庫,並禁止零售商店提供免費塑膠袋。


近年來泰國也成功研發塑膠道路技術,為期 6 年的計畫成果鋪設出一條 1 公里長、6 公尺寬的道路,約使用 3 噸塑膠(約 90 萬個塑膠袋),採用塑膠材料的道路耐久性提高 15% 至 33%。


印尼峇裡島 2024 年建成通車第一條塑膠道路,全長約 450 公尺,利用 200 公斤塑膠廢棄物。根據當地機構成果指出,最佳比例是混合物中塑膠含量為 6%,這個比例讓道路更不容易破裂。



從歐洲到亞洲地區,各國皆投入技術研發塑膠回收道路(示意圖/圖源:Shutterstock)


荷蘭推出樂高玩法道路組成

在荷蘭茲沃勒和羊角村這兩個城市,有兩條由廢棄塑膠製成的自行車道,由於全境地勢低窪,近三分之一國土低於海平面,該道路特別利用空心空間來改善排水,增加城市吸水能力。


而該塑膠道路是採用模組化設計,不僅重量輕、安裝快,更大幅縮短維護時間,其使用壽命比傳統道路長三倍,預製的道路零件安裝後即可使用。


即裝即玩,就像樂高一樣。


然而,塑膠道路由於需要使用相容的塑料,分類就變得非常重要,若不同類型塑料融入道路材料,可能會產生結構穩定上的問題,增加壞損風險。且車輛輪胎的磨損、自然風化等,有可能分解出微塑料,提高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風險。


但回收塑膠的趨勢與技術仍不斷在進步中,未來仍可以期待有多元的回收利用技術,幫助人類改建環境與氣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