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台灣虱目魚大挑戰:國民美食對決氣候變遷
虱目魚(俗稱「牛奶魚」)是無數家庭清晨第一碗魚粥的溫暖記憶。從天然河口到現代智慧養殖,這條魚不僅承載了數百年的傳統,更在氣候巨變的浪潮中,展現出堅韌的生命力。
走進臺灣南部沿海,虱目魚身影隨處可見,牠不僅是臺灣人熟悉的養殖魚種,也早已融入地方餐桌,成為庶民美食的代表。
虱目魚學名 Chanos chanos,隸屬虱目魚科,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唯一的虱目魚屬物種。自荷蘭人據臺時期便有養殖紀錄,傳統魚苗來自天然河口捕撈,直到後續首次人工繁殖成功、建構自然產卵技術,魚苗可量產並「全程養殖」,成為臺灣主要養殖魚種之一。近三年平均產量約 55,000 公噸,南部沿海—尤以臺南、嘉義、屏東與高雄—更是養殖重鎮。
虱目魚延伸出各種臺灣庶民小吃,融入地方餐桌,成為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氣候變遷下的水塭隱憂
以鮮甜魚湯熬煮軟糯米粥,撒上蔥花與白胡椒,魚肚細緻滑嫩,深夜或清晨都能見到排隊人潮。這道早餐美食不僅當地家常,也成為旅客必嘗之選,連米其林指南都肯定其歷史地位與風味。嘉義夜市亦有以鹽煎魚肚、魚腸拌飯為特色的「虱目魚小吃」,在庶民市場中流傳幾世代。
研究顯示,虱目魚對低溫高度敏感,南太平洋 2015、2016 年 冷波曾造成亞熱帶養殖區大量死亡,損失極為慘重;而近年冬季暖化,使水溫過高的日子增多,魚隻生長不均、病害機率上升;相反地,偶發的冷潮亦能瞬間傳導至養殖池,令抵抗力薄弱的幼魚無法適應。極端氣候事件頻繁,使產量與品質波動加劇,為長期養殖留下隱憂。
隨著暖化的程度,養殖虱目魚也面臨諸多挑戰,未來要吃到一碗虱目魚粥更加困難。
創新育種:從良種庫到在地化繁殖
面對挑戰,各方紛紛提出解方。首先,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在南太平洋多國推動的虱目魚育種計畫,對於在地養殖意義重大。在吉里巴斯計畫中,ICDF 建立「母魚良種庫」、發展自然產卵與人工繁殖技術,並輔導當地建置箱網養殖,可持續生產種苗並減緩野生苗過度捕撈;此模式已在第二期計畫中穩定供苗至各外島村落,為沿海社區恢復魚源提供長期支撐。
智慧監測:精準管理水質與密度
在國內,建議導入「技術效率指標(TEI)」與「環境負荷監測」,作為養殖場管理核心。前者可量化單位面積產量、水質指標與餌料轉化率,後者則透過線上感測(溶氧、pH、氨氮等)與定期生物毒性檢測,精準掌握池內生態變化,避免過度密度與飼料餘留對環境的長期傷害。政策面可參考澳洲的「循環管理」概念,結合地方環保技術單位,建立市集到魚塭的廢棄物與排水循環處理機制。
公司部門合作,透過創新育種、智慧監測、生態共生等方式面對養殖的挑戰。
此外,高雄彌陀區的生態養殖實驗場,拒用化學藥劑、改以天然餌料餵養,並利用魚、蝦多物種共生減少飼料浪費,不僅產出優質魚肉,還降低環境負擔。養殖結束後,業者投入益生菌與微生物分解排泄物與餘料,完成「養水養地」循環,再放行乾淨海水,成為在地永續典範。
文化傳承與市場拓展並行
展望未來,虱目魚產業須在「創新育種」、「智慧監測」與「生態共生」間找到黃金交叉,除了推動養殖場與學研機構合作,發展低溫耐受株系與病害抵抗菌株、建立即時水質與魚群健康預警系統,同時能擴大生態養殖示範場,並透過公私協力機制,推動「綠色魚塭」認證,讓消費者信賴可追溯的環境友善標章。
當氣候洪流洶湧而至,唯有結合從水苗到餐桌的全鏈條創新,我們才能守護這道南臺灣的經典美味。讓一碗碗熱騰騰的虱目魚粥,不僅傳承文化,也在永續的潮流中,繼續為家鄉暖胃、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