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永續環境

保護海洋友善環境享美食,永續海鮮挑選指南

2024-09-24 更新
撰稿 健康 2.0

台灣人熱愛品嘗各式各樣的海鮮美味,但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應該思考自己的飲食習慣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專家建議民眾在選購海鮮時,可以參考「愛海餐廳」和「永續海鮮標章」指引,選擇對環境友善、符合永續理念的海鮮。

銀白色、中低階物種魚類才是永續選擇


台灣鯖魚料理盛行,許多民眾都喜歡以創意方式料理鯖魚。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相較於其他魚類,鯖魚在台灣的管理最為嚴格。鯖魚屬於中低階物種,性成熟期相對較快,不到3年就能繁衍下一代。與需要10至15年以上才能性成熟的大白鯊相比,鯖魚確實是相對永續的選擇。

 

盡管台灣民眾喜愛各種海鮮,但若不加以選擇,恐怕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負擔。像是饕客鍾愛的黑鮪魚、野生石斑、烏賊,以及宴客過節常見的烏魚子和日式料理中的鰻魚等,都已面臨過度捕撈的問題,或是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資源才能恢復。


就算是以清除死去珊瑚和海藻聞名的鸚哥魚,也經常被捕撈,淪為盤中飧。林愛龍說明,鸚哥魚屬於珊瑚礁魚類,是定棲性物種。珊瑚礁生物之間環環相扣,緊密相連。鸚哥魚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維繫著珊瑚礁生態系的功能。如果將其捕撈食用,就會削弱這個維繫功能。


善用標章辨別永續海鮮


面對琳瑯滿目的海鮮選擇,民眾可能難以判斷哪些海鮮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事實上,部分通路商品已經做好了標記,幫助消費者做出明智的選擇,像是透過商品上的標章,消費者可以清楚看到產地來源、責任漁業分數,甚至還有QR code可供掃描,獲取更詳細的資訊。

 

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徐承堉解釋,標章上的資訊包括捕撈船隻、時間地點和使用漁法等,但最重要的是責任漁業指標的分數。這個指標從1至5分,分數越低表示越符合永續原則。評估標準涵蓋食物鏈、族群回復力、生產方式、族群現況和管理現況等面向。

 

徐承堉強調,讓消費者了解自己消費的是什麼東西至關重要。不僅要知道物種,還要清楚產地、生產方式和資源現況。有了這些資訊,消費者才能根據自身的生活方式做出選擇。

 

至於該挑什麼魚才好?林愛龍建議,民眾盡量選擇銀白色的魚類,以及中低階的物種。這些物種的繁殖速度較快,在海洋中的再生速度和資源補充速度也相對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