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句「請問」都在增加碳排放 生成式AI環境成本全解析
人工智慧(AI)如同一陣旋風,席捲我們的日常,從寫郵件到生成搞笑迷因,無處不在。然而這股數位熱潮背後,卻藏著對環境的沉重代價。AI的環境足跡,正悄悄影響地球的未來。
一問十電 一答百碳
你是否想過,當你問ChatGPT一個問題,背後需要多少電力?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一次ChatGPT查詢耗電量是Google搜尋的十倍,平均每次查詢成本約0.36美分。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者Maximilian Dauner在《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期刊中指出,複雜問題的碳排放量可比簡短回答高出六倍,而更「聰明」的語言模型(LLM)甚至可能產生五十倍的碳排放。
這股數位浪潮,仰賴資料中心支撐。這些龐大建築,宛如足球場般寬廣,塞滿伺服器,卻也成為能源怪獸。麻省理工學院氣候與永續聯盟的Noman Bashir表示,新資料中心的能源需求,目前仍無法以永續的方式供應。電力的來源,仍大多是煤與天然氣。根據國際能源署預估,到了2026年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將飆升至全球第五,相當於整個日本的用電規模。
從有事問Google到現在有事問ChatGPT,搜尋的方式出現變化,碳排放量也可能跟著暴增十倍。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看不見的水 正在蒸發
除了電,水是另一個AI的巨大消耗來源。每度電冷卻約需兩公升水。全球AI相關設施預計在2027年前,將消耗高達6.6億立方公尺水資源,超越整個丹麥的年取水量。
人工智慧平台的氣候研究負責人Sasha Luccioni說,僅僅因為這被稱為「雲端運算」,並不意味著硬體存在於雲端。這些水不在雲端,而是真實地從河流、地下水脈、城市水網中汲取,然後化作熱氣升空,無法回收。這些硬體扎根於現實,更影響當地生態與水資源分配,挑動敏感神經。
AI運算需要耗費大量的水來冷卻,預計到2027年,AI運算消耗的用水,將相當於一整個丹麥的用水量。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拆解AI的真實成本
AI的環境代價,遠超你的想像。製造一台2公斤的電腦,需要800公斤的原材料。從稀土金屬開採到電子廢棄物處理,每個環節都留下環境傷痕。聯合國環境計畫署(UNEP)指出,AI的硬體與軟體生命週期,必須全面檢視其環境影響。從資料收集到模型訓練,再到廢棄物管理,每一步都與地球的健康息息相關。
然而AI也能成為解方。Luccioni強調,AI可用於氣候預測與新能源材料研發。例如,NASA與IBM合作,利用AI提升氣候模型精準度,幫助預測風暴路徑。她說:「許多有關氣候的AI應用,並未受到足夠重視。」
與AI相處的永續模式
面對AI的環境挑戰,個人行動至關重要。以下是幾個生活化的永續建議:
簡化提問,減少運算
一個ChatGPT查詢,平均耗電是Google搜尋的好幾倍,若是生成圖片、影片,耗能更是數十倍起跳。而問題越複雜、越客氣,製造的碳足跡越多。Dauner建議:「指定答案長度,限制在一兩句話。」簡短的提問能也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少說「請」與「謝謝」,也可以避免AI生成冗長回覆。
選擇節能模型
針對簡單任務,選擇輕量化的AI工具。Luccioni指出:「特定任務模型通常更迷你且更有效率。」像是Ecosia這樣不使用生成式AI的永續搜尋引擎,也是不錯的選擇。
回歸基本工具
對多數人而言,使用AI創作論文標題、幫忙摘要郵件也許方便。但若只是算數或查定義,不妨回歸原始的搜尋方式。對於簡單計算,Luccioni建議:「如果要計算418乘578,就用計算機吧!」也可以減少因為無聊生成的搞笑影片或是笑話,避免不必要的AI使用,就有助於降低碳足跡。
AI運算全靠資料中心,消耗大量水電能源,精簡提問就能減少碳排。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永續的AI 是一條可行的路
也許我們無法完全不用AI,也不應該把現代科技妖魔化。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提問、在哪裡使用、什麼時候不要用。不是每一個問題都值得一個大型模型去消耗水電,製造排碳。試著用回基礎工具、簡潔的提出請求,從這個選擇開始,就能讓「雲端」的真相,少一點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