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永續生活

【樹冠觀點】當前築夢青年將面臨哪些未來挑戰?(上)

2025-04-16 更新
撰稿 樹冠 Canopi 楊家彥

如果告訴大家,目前台灣人口的「年齡中位數」是45歲左右,表示40-50歲的人會是街上比較容易遇見的路人,你會驚訝嗎?

多年來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高齡社會趨勢好像不時都會被談及,大家並不陌生。一方面現代人平均壽命變長,另一方面,出生率持續下滑,社會年輕人口佔比越來越小是「現在進行式」。這幾年到餐廳吃飯,應該不難發現,點餐QR Code已快成標配,出餐也有機器人推車送至餐桌附近,而中年服務人員也好像越來越常見了。


人口結構變遷到底會對我們個人生活和工作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特別是「來日方長」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涯需要面對什麼樣的新課題呢?


今日台灣的世代結構

國際上把二戰後到1965年前出生的人稱為「嬰兒潮世代」,涵蓋六十歲以上的所有人。有些還是健康活躍的長者,有些則是生理機能逐漸弱化而越來越需要生活照護的高齡長輩;1965-1980年期間出生的人口被稱為「X世代」,是目前45歲以上到60歲之間的人,在職場上多為中高階主管或資深從業者,若有子女也漸漸成年。大致上,台灣人口年齡中位數以上的世代就是嬰兒潮世代和 X 世代。

「千禧世代」指的是 1980-1998年期間出生的人,互聯網 (Internet) 在1990年代興起時,他們最大十來歲,是我們人類社會最早熟悉網路的世代,所以也常被視為「網路世代」,目前介於 27歲到45歲之間,剛進入職場或已經在職場擔任中階以上的主管或從業者;1999年後出生迄今的 0-26歲人口常被稱為「Z 世代」,智慧手機越來越廣泛應用在生活各層面時,Z 世代最大十來歲,也是社會中最早熟悉「行動數位生活」的世代,目前多數未成年或在就學中。換句話說,台灣人口年齡中位數以下的千禧世代和Z世代人口合計大致接近全國一半人口,其中滿20歲具有投票權的人口數近800萬人。

青年所面對的全球化新局

二戰後到1990年這段期間,台灣經濟持續發展,歷經戰後重建,再從輕工業出口開始,順利拓展至中上游的石化、機械、資訊等產業。中小企業日益成長壯大,國民所得持續增長,成為國際讚賞的「新興工業化」少數成功範例。台灣嬰兒潮世代順利累積所得與財富,也為當時陸續進入就業市場的 X 世代發展打下穩健的經濟基礎。

然而,當1990年起中國被歐美國際社會納入自由經貿系統展開經濟整合後,台商快速赴海外投資生產,甚至中上游產業也陸續外移,並以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此時台灣本地經濟發展進入較為緩和的階段。政府為維持台灣出口產業的競爭力,長期調控台幣匯率、特定產業租稅優惠和變相補貼(諸如管制水、電、油價,和各類公共服務費率,包括公共運輸、健保醫療、體制學校學費等),同時以長年的寬鬆貨幣與租稅政策環境讓不動產價格持續上漲,導致如今的千禧世代和 Z 世代面臨「低薪困境」與無力購屋的處境,相對被剝奪感積累近二十年。

如今美國川普總統上任,欲重新塑造新世界秩序和經貿結構,台灣勢必將在開啟新的產業海外投資和國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台灣年輕世代來說,又將面臨「典範移轉」的變化,既有契機,也具高度挑戰。

國家創新創業面臨青年人口縮減的挑戰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與普及,對於自我生涯有更高的期待與追求,生育率逐年持續降低已是全球現象。例如美國資料即顯示,接受學校至少16年 (大學畢業) 的女性生育率明顯較低。根據聯合國統計和推估,2021年已有124個國家出生率低於2.1,推估到2030年時,生育率低於2.1的國家將增加到136個。2.1這個數字是考量新生兒的夭折率,一對男女夫妻生育子女數需略高於2,才能讓世界人口維持不增不減的恆常狀態。

由於生育率降低已是全球普遍現象,所以想開放移民促進自身國家生育率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再者,許多高所得國家經驗都清楚顯示,生育津貼、育嬰假、托兒服務和補助、住宅津貼或公共住宅優先權等各類政策措施,都難以逆轉生育率持續下降的走勢。

年輕人口佔比的縮減,除了直接影響一國勞動力的規模之外,對於生產力的提升也相對不利。根據經濟學人報導 (5/30/2023),利用累積四十年以上的專利資料庫共300萬個專利的研究指出,年輕人擁有較為鮮明的「流體智能 (fluid intelligence)」,創新潛能較不受經驗限制,破壞式創新和生產力躍升的可能性較高;中壯年則擁有較為鮮明的「結晶智能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創新能量越來越受經驗累積的影響,創新性質轉向「漸進式創新」。研究也發現,人們的流體智能在三十歲之後開始下降。

由於創新成果常有外溢效果,如果只有單一國家的生育率下降,負面影響可能還不大,但現今全球生育率普遍下降,全球性的年輕人口佔比下滑將對各經濟社會破壞式創新產生不利的限制。

此外,國際研究也指出,人口老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創業活動比較不活躍;國家中位數年齡的標準差每增加一(約3.5年),創業比例下降約2.5個百分點。而老化程度較高社會的年輕人創業機率也比較低,這正是日本所擔心的「創業精神真空」問題,也反映在產業專利發明數量縮減的趨勢之上。資料顯示,過往日本領先的氫儲存、自駕車、電腦視覺等技術創新領域,如今都已落於美國、中國,或兩者之後。

青年面對人工智慧 AI 崛起對未來職涯的不確定性

上述人口結構變遷所造成的經濟社會勞動力逐漸縮減的問題,引發經濟產業決策者加速投入「節省人力」的技術應用開發或營運模式調整。人工智慧AI應用的推展就是其中之一。自2022年底Openai推出「生成式人工智慧」大型語言模型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以來,全球資金與投資焦點就高度集中在這項主題領域之上。

2024年初,國際貨幣基金 IMF 發表內部研討報告 (Staff Discussion Notes, SDN)「泛用人工智慧和未來人類工作 (Gen-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Work)」,主要結論如下:

1) 個人工作機會的消長:人工智慧應用如果和人類形成「互補協作」效益,相關工作者將顯著受益;反之,應用人工智慧如果可顯著替代人類的工作參與,這些領域就將顯著衝擊人們的就業機會。

2) 階級就業機會的消長:教育程度較高者相對有利於學習掌握有利的人工智慧互補協作能力;另一方面,高齡者相對不利於學習掌握有利的人工智慧互補協作能力。

3) 國家發展機會的消長:應用人工智慧和人類形成互補協助的贏家,和應用人工智慧造成人類工作被替代的輸家,兩者之間的所得差距將顯著擴大;國際差異上,先進國家所得分配差距惡化的曝險程度高達六成,發展中國家相關曝險程度約四成,而低所得國家的曝險程度最低,僅26%左右。

這份報告結合了2021年針對AI十大類應用及相關52種技術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職業曝險的評估指標建構,以及2023年AI與人類參與互補性指數發展研究,進行職業曝險的調整。例如,決策重要性、AI錯誤風險代價均顯著較高的工作情境,如法官判決、醫師診斷等領域,AI應用和人類協助的互補性就明顯較高。

換句話說,如果該職業領域屬於「高曝險和低互補性」,應用AI對人類工作機會的替代和衝擊最大;如果相關職業領域屬於「高曝險和高互補性」,則應用AI 對人類工作機會是利是弊,將取決於相關從業者能否學習掌握和AI協同工作的能力。

上述論述與見解便可進一步延伸推論因應AI衝擊的相關策略重點,包括應用AI改善弱勢者教育、衛生保健,普惠金融、其他公共服務如政府資訊透明化等,並提升數位基礎建設協助,來促進個人或產業的數位轉型,並降低不同群體相關數位落差。

教育系統有待變革和提升

因應經濟社會勞動力縮減的另一方向,是提升既有勞動力的品質,既有教育體系的優化便成為一個政策努力的重點。

歐美相關研究發現,「高學歷紅利」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雇主開始減少徵才的學歷要求。以美國企業 IBM 為例,數年前約有8成的工作職位要求大學學歷,如今已降至四成,因為學歷作為唯一能力參考指標的地位已開始動搖。如何導入更有效率的市場機制和透明化資訊來減少低品質的大學學歷氾濫,是歐美私人部門對政府政策的呼籲和期待。

晚近的研究整合更多新類型資料,如稅負資料等,來分析不同大學、修課項目、修課表現、職場薪資等關聯性,得出專業領域、學業完成時效的影響大於不同大學的排名:

1) 由於歐美學費較高,部分研究指出,若以畢業生「終身所得」推估數據來計算投資報酬率,高達1/4的大學學程可能發生多數學生的大學教育投資報酬率為負數。

2) 專業領域的選擇對後續職涯發展影響甚為顯著:以美國為例,目前畢業生薪資所得較高的領域包括工程、電腦、商業等;以英國為例,創作藝術、社工服務、農業等領域,以畢業後薪資所得計算的投資報酬率為負數。

3) 專業領域的選擇比就讀哪間大學的影響大:研究發現,如果是排名最末段的大學,無論選擇哪種專業領域都沒有明顯的投資正報酬;英國資料顯示,不顧專業領域選擇硬要搶進名校(如牛津、劍橋) 並不保證畢業後的收入優勢;挪威研究發現,無視興趣勉強修習熱門領域課程的學生 (例如喜歡人文領域卻勉強修習科學領域),十年後所得不如依照興趣和熱情選擇領域的畢業生。

全文轉載至 樹冠 Canopi,原標題:【樹冠永續加】當前築夢青年將面臨哪些未來挑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