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冠觀點】躍上國際的台灣創新:浪犬與人類生命的雙向重建
台灣首創的「心輔犬」是由流浪犬培育成的專業教育犬,透過與特殊族群互動,提供情緒支持和學習輔助,提升流浪犬的社會價值。從流浪到被愛,牠們的故事不僅療癒心靈,更點燃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深刻情感橋樑。
台灣首創的「心輔犬」是什麼?
現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可愛又感人的人狗互動影片,看了很舒壓,心情也變好。2023年官方統計顯示,台灣「毛小孩」數量已正式超越「人類小孩」數量了。就連寵物的起居空間,也從過往的室外陽台、庭院,逐漸轉移到室內,甚至寵物主人自己的寢室中。
生活中也不時聽到人們自嘲寵物過得比自己都好。市面上各類寵物產品和服務的店家越來越多,連上寵物醫院的頻率都可能超過寵物主人自己看病的頻率。根據經濟學人去年九月的報導,美國民眾日常花在寵物食物、動物醫院、寵物玩具、寵物美容等支出,比照料小孩的消費支出還高。連美國知名休閒食品公司瑪氏 ( Mars ) 目前已有 2/3 的營收來自寵物相關的產品和服務。
另一方面,無法善盡飼主照顧責任的民眾也難以避免。自從 2017 年台灣修法禁止對流浪犬安樂死之後,在收容所、中途之家的流浪犬數量便持續上升,不同的統計方式顯示,目前數量已達十幾萬隻。流浪在外的狗衍生許多問題,除了人身與交通安全、衛生與疾病傳染風險之外,戶外野生動物遭受流浪犬攻擊捕殺的新聞也時有所聞。
兩位熱愛動物的台灣人共同創辦了「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在 2020 年 8 月正式登記公司設立。原為手機&網路工程師的陳奕君和導盲犬訓練師鍾皓羽一見如故,決定針對台灣流浪犬,透過評估、適性訓練、人犬協作課程設計,讓原本無人聞問的流浪成犬成為學習輔助、治療陪伴目的的工作犬及樂陪犬,重新走進人類家庭和社會。
近兩年心輔犬團隊啟動了「心輔犬評估師」和「心輔犬種子教師」人才培訓計畫,大舉訓練來自台灣各地各行業人士學習如何有系統地了解不同流浪犬的特質,以及如何應用心輔犬在各自工作領域上,例如特殊教育、職能治療、長照、動物醫療輔助等行業。評估師培訓可以作為有志從事工作犬訓練師的準備,而種子教師則在各自工作領域中應用人犬協助的方式,來達到服務助人的目的。
播客錄音室場景:從流浪犬到助人的狗老師
在TVBS新播客節目「永續加」錄音室內,一隻名叫戚風的狗狗正專注地看著鏡頭,彷彿知道自己即將出場。牠的眼神溫和而堅定,完全看不出曾經在高雄壽山動物之家待了近兩年無人領養的過去。如今,戚風是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的「公關長」,用牠的故事向世界展示著流浪犬的無限可能。
「大家都會覺得像戚風這樣子的黑狗、虎斑狗就是兇,很難教,會追人,會吠叫,然後會有攻擊性,很野!」陳奕君描述著大眾對黑色虎斑中型犬的刻板印象。此時,溫馴的戚風正靜靜地坐在一旁,成為這些刻板印象最好的反證。
在收容所時,戚風和其他狗狗一樣被剃光了毛,難以展現出本身的可愛。在七八隻狗擠在一起的環境中,牠的個性更是難以被發掘。就這樣,戚風在收容所裡度過了漫長的日子,直到有一天,鍾皓羽與陳奕君發現了牠。
「第一步我們就是要了解浪浪的創傷在哪裡。當這些狗狗,他們那麼敏感,那麼聰明,他的害怕被我們人類感受到、確認出來的時候,牠等於就是療癒了一半,因為牠覺得被理解了,很像我們人的感覺。」鍾皓羽教練說道,眼神中充滿對這些流浪動物的憐愛與尊重。
曾經備受忽視的戚風,如今已成為一隻能輕易融化陌生人心防的療癒使者。有些學員可能一開始說「我好怕狗,我不敢,你不要靠近我!」但是跟戚風一起上完一堂課之後,他就說「我還是好怕狗,但是我已經不怕戚風了,戚風讓我覺得很安心。」陳奕君微笑著分享學員的回饋。
兩位創辦人的結識和攜手合作
鍾皓羽與陳奕君,各自擁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卻因為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鍾皓羽教練原本是導盲犬訓練領域的專業人士,曾擔任台灣導盲犬協會的訓練部主任,培訓過導盲犬、導盲犬訓練師,甚至指導視障者如何使用導盲犬。然而,在導盲犬的世界裡,流浪犬沒有立足之地。
「在導盲犬的領域是不可能的。」鍾皓羽坦言,提到全球導盲犬訓練多以拉布拉多等特定品種為主。「那時候我覺得如果再繼續待下去的話,能提供的幫助有限,只能在這個特定領域做貢獻。那不如跳脫這個領域,然後跟陳奕君一起在創造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可能。」
而陳奕君的轉變更為戲劇性,從一名工程師變成培育心輔犬的創業者。「我原來是工程師,之前念電機跟資工,在手機產業當工程師。」陳奕君回憶道,「工程師也有成就感,但是沒辦法想像自己能做那件事情做到退休。如果我可以在生命中可以多幫助一些人,又有機會跟動物一起工作的話,那應該會是件很棒的事情。」
兩人在導盲犬協會相識。陳奕君當時是鍾皓羽的下屬,常常詢問各種關於導盲犬的問題。隨著交流加深,他們發現彼此有共同的理念:為台灣的流浪犬創造新的生命可能性。
訪談中,陳奕君提到鍾皓羽吸引她的地方:「她剛開始到導盲犬協會從頭學習,發現工作犬跟訓練師之間有一種上下從屬的關係,就覺得好像不是很理想的狀況,因為都沒有考慮到狗的感受。偏偏鍾皓羽對待狗卻是非常平等的夥伴關係。」
「訓練其實是溝通的一環,」鍾皓羽進一步解釋,「這個溝通方式並不是我是老大,就是要你聽我的話,而是培育狗狗的時候,像朋友跟夥伴的關係,是『我知道你現在要做什麼,我也知道你現在要我做什麼,那我這個時候狀態好,我來配合你』這樣子。」
這種平等關係的背後是對動物感受的深刻理解與尊重。當狗狗害怕雷聲時,不是強迫牠去面對,而是先提供安全感,建立信任,再逐步引導。「當狗的害怕被我們人類感受到、確認出來的時候,狗等於也療癒了一半,因為牠覺得被理解了。」鍾皓羽如此描述這種微妙的情感連結。
讓奇蹟發生的心輔犬
心輔犬的力量在實際案例中得到最好的證明。陳奕君分享了一個讓所有人動容的故事:
有一位腦性麻痺的國小特教班學生需要練習使用助行器,但因疼痛和無聊,每次練習時都在哭鬧。許多老師嘗試各種方法激勵,但因為這名學生也有智能障礙,很難理解為什麼要忍受疼痛進行這樣的訓練。
「每一步都只有20公分那麼一點距離而已。一堂課十分鐘,可能了不起才走了兩公尺。如果我是小朋友,可能自己都會覺得真的有動嗎?」陳奕君設身處地描述著孩子的挫折感。
當戚風進入課程後,情況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為了能帶著戚風一起散步,這位孩子主動進入助行器,且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第一次走了20公尺,是平時距離的十倍!
「他在走的過程中,最讓老師感動的,就是他從頭到尾都笑得好開心。」陳奕君回憶道,眼中閃爍著光芒。
在這個過程中,戚風會在助行器前方引導孩子前行,不時回頭看看。訓練師會為狗狗「翻譯」:「戚風跟你說加油,我們還要繼續往前走」。當戚風搖尾巴時,訓練師會告訴孩子:「戚風現在跟你一起散步好開心。」透過解讀狗狗的身體語言,建立起人與狗之間的情感橋樑。
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提供
對流浪犬因材施教走向社會創新的國際舞台
心輔犬團隊的一個創新之處在於對狗的「適性化教育」,不要求每隻狗掌握相同的技能,而是發掘並強化每隻狗的特質和能力。
「我們會依照狗的個性跟特質去訓練,然後去培育牠擅長的技能跟擅長做的事情,所以不是培養每隻浪犬成為一模一樣的狗。」鍾皓羽教練解釋道。
例如,團隊中的心輔犬奶茶特別擅長叼取物品,甚至能用牙齒摳起貼紙。這種獨特技能被設計進入教案中,讓需要練習精細肌肉運動的學員可以與奶茶進行互動比賽:「他們要PK,你撕你的,我撕我的,然後看誰撕得快。」
而在錄音現場的戚風專長則是撒嬌和建立信任感,特別適合幫助那些害怕狗或有情緒障礙的人。每隻狗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真正做到「適才適性」。
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不僅是一個關愛動物的組織,更是一個具有明確商業模式的社會企業。目前團隊的收入主要來自課程服務,上課學員如情緒障礙兒童、銀髮族、身心障礙者等。陳奕君解釋道:「我們希望有機會可以讓這件事自行運轉起來。那時候其實不知道什麼叫社會企業,就只是覺得自行運轉就要自己經營也能賺錢持續營運。」
這種創新模式已經引起國際關注。2023年,心輔犬團隊到瑞士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表相關成果,在動物福利和特殊需求服務領域代表台灣發聲。
「心輔犬是工作犬領域發展中非常特別的支線,將工作犬跟療癒犬的輔助功能合而為一,但是又著重於流浪犬動物福利的開創。光是這樣子的概念,目前國際上沒有其他組織在做。」陳奕君解釋。
未來展望:動物與人類的共好
心輔犬團隊的視野不僅限於流浪犬。陳奕君透露,未來他們也會視需要拓展到「心輔貓」培育,進一步擴大服務的對象和範圍。「不過,能成為心輔貓的貓咪可能是萬中選一,需要貓咪願意服務我們這些貓奴。」陳奕君笑道。
雖然培育貓咪是個新領域,但團隊認為依然值得嘗試。「貓咪光走過來跟你撒嬌,然後躺在你的腿上呼嚕,很可能就已經很夠療癒了。」在談到貓咪的療癒可行性時,陳奕君的語氣充滿認同。
對於流浪動物和特殊需求者而言,心輔犬團隊開創了一種雙向的療癒關係。流浪犬從被遺棄、被誤解的處境中走出來,獲得了生命重建的新機會;而特殊需求者也透過與這些動物互動,找到了面對人生旅程的力量與滿足。
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正帶領大家實踐這眾生共好的「永續社會」真諦。
TVBS永續加播客提供
全文轉載至 樹冠 Canopi,原標題:【樹冠永續加】躍上國際的台灣創新:浪犬與人類生命的雙向重建
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