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永續生活

【樹冠觀點】全球淨零可不可能?從不可能尋找可能性的艾滴科技

2025-04-15 更新
撰稿 樹冠 Canopi 楊家彥

面對全球暖化挑戰,各國雖積極推動淨零,減碳目標卻難以達成?艾滴科技從水質監測出發,轉型智慧養殖,更將養蝦廢水用於紅樹林復育,創造藍碳。近年攜手NVIDIA,利用AI監測碳匯,在「不可能」中實踐永續。

挑戰不可能?


全球淨零行動三十多年來的發展可以說是篳路藍縷。1994年簽訂各國簽訂「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之際,地球均溫紀錄尚未呈現明顯的異常,包括學界在內仍在議論「地球暖化」是否為真議題。


1997年主要國家根據 UNFCCC擬定的「京都議定書」在推動過程中顯得「有氣無力」、「難以持續」。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陸續表明無法遵守當初所有承諾,而2011年加拿大甚至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聲明無法履行相關減碳目標。


因此,當2021年歐盟率先發布「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即碳關稅)的推行,許多國家雖也快速響應不同程度地參與全球淨零(Net-Zero)行動,但事後檢視,近幾年均無法達成各國所承諾的年度減碳目標。


美國川普總統上任之後,各界瀰漫一股懷疑氛圍,認為全球淨零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歐盟的減碳策略路徑告訴我們什麼?


歐盟檢視當前經濟社會各類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於2019年公布「歐洲綠色協定 (European Green Deal)」,發表了相關減碳策略路徑,包括替代化石能源、組織減碳、碳移除等三大手段。


歐盟研究指出,人類社會光是能源使用、交通活動兩部門所涵蓋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佔比就超過一半,因而有計劃地以再生能源替代此兩活動部門的化石能用,即可顯著遏止溫室氣體排放的持續惡化。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可說是目前全球淨零的首要策略方向。這也說明了近幾年媒體輕鬆可見電動車產業、永續航運燃油的報導。


人類社會其他活動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若按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小順序,則依序為工業部門、住居部門、農業部門,以及服務部門。


2023年的研究指出,如圖2所示,要一定程度達成2050全球淨零目標,此近三十年期間,前15年有賴再生能源的投資和使用領軍,而各類經濟活動的減碳,以及碳移除技術的應用推展則須加速準備與推展;至於2035年起的15年期間,碳移除將可能加速超越再生能源使用的減碳成效,成為全球淨零最重要的「領頭羊」。這份研究預估,無論各部門透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循環經濟模式的導入等手段來進行減碳,都可能是緩步漸進的推展路徑,無法成為具有爆發性減碳效益的策略手段。



圖2 2050淨零目標下控制地球暖化的減碳策略組合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 1/23/2023, Countries need to pull more carbon dioxide out of the air: Current attempts fall far short of what is needed.


移除溫室氣體是不可能的可能嗎?要靠人類科技,還是大自然?


如果碳移除在全球淨零策略中,具有「後發先至」的爆發性減碳效益,那各國到底準備好了嗎?主要的「關卡」會在哪?


碳移除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運用科技,捕捉從各類人類活動衍生的溫室氣體,作為其他製品所需的投入,或加以儲存;第二種就是「自然移除」,也就是利用海洋濕地管理所吸納的「碳匯」,俗稱「藍碳」,或地表土壤管理所吸納的碳匯,俗稱「黃碳」,以及森林等植物所吸納的碳匯,俗稱「綠碳」。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組織(WIPO)」的統計,如圖3所示,2000年到2020年的二十年期間,美歐國家在碳移除的專利申請最為積極,而中國則逐漸投入,並在2015年起出現顯著的增長。換句話說,世界主要經濟體在碳移除的技術發展上,已累積了超過二十年的基礎。



圖3 國際碳移除專利申請主要國家分佈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 1/23/2023, Countries need to pull more carbon dioxide out of the air: Current attempts fall far short of what is needed.


國外個案:用碳移除翻轉煉鋼業的高碳排宿命


2023年英國University of Birmingham進行一項二氧化碳循環密閉迴路系統煉鋼的研究,用一氧化碳取代焦煤,而一氧化碳則來自回收的二氧化碳,將其分解成一氧化碳和氧,而氧在第二段鋼鐵生產時加以運用,形成不同鋼碳比例的生產。


目前實驗室中,只要加入兩個反應爐,放入關鍵合成物「鈣鈦礦」,其中一個反應爐製造一氧化碳(吸氧原子),另一個反應爐則釋放氧原子;一整天合成物飽和後進行反應爐的功能對調,即可維持合成物的活化狀態。


根據經濟學人2023年2月15日的報導 “A new way to clean up the steel industr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ould be cut by more than 90%.”,目前英國兩大鋼鐵公司就造成了94%的英國鋼鐵產業碳排放。如果導入上述製程的微調,估計這兩大鋼鐵公司每年需要支出2.1億英鎊使用4.2萬噸鈣鈦礦;就投資效益來說,透過冶金焦炭成本的節省,以及多餘純氧出售的收入,大約僅需22個月回本。即使加計額外電力的使用,五年期間仍可讓兩家鋼鐵公司生下13億英鎊的成本。


若在幾年內陸續克服製程微調的幾項技術問題,未來煉鋼產業的碳排將可大幅降低近九成,而以綠氫替代化石燃料的開發也可能加速。


台灣個案:養蝦廢水復育紅樹林,創造藍碳的自然碳匯


艾滴科技 (ID Water) 是2017年還在唸研究所的余萬洲所創設。最初從水質監測系統出發,探索過許多應用場景,如民生用水、水塔監測、淨水設備、河川水質偵測等,最後鎖定水產養殖產業和市場。


當時余萬洲發現水產養殖領域存在巨大的數位化落差,覺得存在顯著市場機會。不過,要說服傳統養殖戶導入新技術並非易事。「大部分養蝦戶對於數位化這件事情沒有興趣,」余萬洲指出,「他們覺得投餵飼料看天吃飯即可。」


不得已,艾滴科技決定自行投入白蝦養殖,不僅快速開發了水質監測傳感器,還研發了自動投餌機、自動排污系統,以及基於影像辨識的水質監測系統,實現養蝦流程90%的自動化。至此成為「智慧養殖」的農業公司。


為了環保選擇「室內養殖」的非主流模式,順勢搭上「漁電共生」列車


傳統室外養蝦產業存在一個嚴重的環保問題:砍伐破壞紅樹林。由於蝦屬於免疫力較弱的無脊椎動物,一旦感染疾病,存活率通常不到一成。導致業者經常廢棄原有養殖池,轉而與紅樹林爭地,建造新的養殖池。「國際社會就視養蝦行業為具有環保問題的產業,」余萬洲表示。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艾滴科技選擇了室內養殖的路線,以便更好控制環境條件,減少疾病風險。余萬洲解釋:「最早我們把一個原本荒廢的舊養殖池改建成室內養殖場,可以使用至少20年。」如此一來,不僅降低了白蝦染病風險,也大幅還大幅減少對紅樹林棲地生態的破壞。


如今艾滴科技甚至建立了自有小型營造部門專門建造室內養蝦場,成為具有環境永續關照的核心業務之一。


近年隨著台灣政府推動「漁電共生」政策,艾滴科技便順勢與太陽能發電業者合作,加速產能擴展。「投資規模龐大的能源方和資方並沒有這樣的養殖專業能力,所以亟需長期可靠的合作夥伴。」余萬洲說,「因為艾滴科技已是目前台灣最具規模的室內養殖公司,所以合作夥伴多是比較大的跨國公司,或是台灣前三大金控集團之類的企業。」



圖4 艾滴科技位於彰化的蝦電共生養殖場

資料來源:艾滴科技提供


養蝦廢水復育紅樹林的永續創新商業模式


艾滴科技最大的業務轉型也發生在此時。當團隊發現,雖然紅樹林在經濟上價值有限,既不能當建材也不能當食材,但卻有極為突出的碳吸收效率。這種由海洋和濕地植物所吸收的碳匯被稱為「藍碳」,有別於一般陸地森林的「綠碳」。「紅樹林的吸碳能力是一般森林的四到六倍,」余萬洲解釋道,因此在碳權市場中極受重視,也容易獲得較高的交易價格。


於是,藉由結合養殖、發電、碳權等三方經濟及環境價值的新模式,艾滴科技開始在全球尋找合適的地點和合作夥伴進行紅樹林復育。團隊先後考察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尼、瓜地馬拉等多個赤道國家,最終在緬甸啟動了第一個項目,復育紅樹林的面積達1000公頃,大約相當台北市面積的5%。


隨著紅樹林復育項目的推進,艾滴科技逐漸從一家農業科技公司轉型為氣候科技公司。2024年,他們已經出售了近15,000公噸的碳權給英國買家,交易金額約新台幣2,000多萬元。


與 NVIDIA 合作的自然碳匯監測自動化專案


今年艾滴科技將與晶片巨頭NVIDIA合作,希望開發解決碳權交易市場中的一大痛點:自然碳匯測量的自動化。以全球森林碳匯測量為例,目前主要仍依靠人工,而預測固碳量的準確度僅約60%。


艾滴科技提出了一個創新方案:利用AI和GPU強大的計算能力,在虛擬環境中模擬森林生長,整合水文學、植物學、營養學和陽光照射等因素,預測更精確的固碳量。


「這個案子可以用GPU來救地球,」余萬洲解釋,而這正好契合NVIDIA尋找氣候解決方案與GPU技術結合的戰略方向。根據余萬洲轉述,全球最大的碳認證公司Verra技術長十分認同這項創新可以解決碳權市場的痛點,也讚賞艾滴科技是目前少數在此領域耕耘的企業之一。


作為一個先行者,艾滴科技的企業使命是「用科技引領全球,使永續農業變得更簡單」。余萬洲相信,長期價值建設是創造獨角獸企業的關鍵:「瘋狂地建立長期價值。你比別人多花三四年醞釀實力,雖然前期收入較少、都在燒錢,但你會建立一條技術優勢、使用者網絡、領域生態系的護城河。」


「台灣的創業氛圍,比較喜歡me too,」余萬洲指出,即使創業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但我不喜歡這樣的路線,我喜歡做全球唯一的。」在不可能之中尋找出可能,應該就是台灣這家設立不到十年的公司最佳寫照吧?


全文轉載至 樹冠 Canopi,原標題:【樹冠永續加】全球淨零可不可能?從不可能尋找可能性的艾滴科技


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