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道健康新敵人!全球暖化對消化系統的隱藏影響
全球暖化衝擊糧食供應與營養價值,破壞腸道微生物平衡。近日有研究顯示,極端天氣導致作物營養流失、病原體擴散,中低收入國家更易面臨營養不良與腸道失調。飲食多樣化與生態韌性,將有機會成為抵禦氣候危機的關鍵。
氣候變遷的隱形威脅:腸道健康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可能會使腸道健康問題更加惡化,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會改變食物的產量、品質,以及環境的改變。一位致力於環境變遷對生態影響的研究作者埃琳娜·利奇曼 Elena Litchman 提及:「氣候變遷會影響食物供應、改變食物營養成分、增加腸道病原體傳播,甚至因高溫直接影響腸道功能,這些因素可能破壞腸道微生物的平衡,進一步加重健康問題。」
未來的環境如何改變食物的營養價值
發表在《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期刊上的研究指出:「高溫、乾旱、洪水和蟲害會毀壞農作物,導致糧食危機與營養不良,進而影響健康並破壞腸道微生物,形成惡性循環。」氣候變遷讓農作物營養變差,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素減少,食物更難消化。預測 2050 年可能有 1 億人缺乏蛋白質。高溫、乾旱等問題會加劇糧食營養流失,影響健康。
此外,氣候變遷還會影響肉類、乳製品和植物的消費模式。原本容易受氣候影響的植物和動物品種,可能會被更能適應環境的品種取代。這些新品種的營養成分會不同,可能是因為自然環境的選擇(如抗旱),或是人工培育(如基因改造)。例如:原本富含蛋白質的作物因高溫脫水,營養素濃度下降,反而讓抗旱的品種成為主流,但這些品種的營養價值可能較低。
面對糧食問題,中低收入國家首當其衝
氣候危機跟糧食安全問題,對中低收入國家的影響特別大,這些國家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糧食短缺,導致腸道健康問題更容易發生。研究指出,中低收入國家的兒童因營養不良,腸道裡的「好菌」會變得不平衡,甚至治療後也可能持續失調。高溫天氣還會影響母親哺乳的生理狀態,嬰兒腸道的微生物群可能因此發生顯著變化。這對中低收入國家的人口影響更大,因為這些國家普遍都是親餵母乳,但卻面臨著氣候變遷加劇的衛生問題。
氣候變遷影響糧食供應,常吃多樣化的食物能改善營養,對人體健康有較多的幫助,像是可以培養腸道裡的「好菌」。而飲食和生態環境的多樣性,能提升全球糧食安全,特別對中低收入國家有幫助,減少隱性營養不良的問題。
Photos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