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家庭農園打造計畫 ,兼顧生態的永續生活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深耕社區林業20載,去年底推廣家庭農園理念,今年在屏東霧台、瑪家、牡丹等3鄉推行;盼找回過去自給自足與分享文化,並兼顧生態永續。
陳美惠過去20年間走入社區部落,推動社區林業計畫,曾輔導墾丁社頂部落、霧台鄉阿禮部落作生態旅遊,也曾帶領學生鑽研森林養蜂、種植段木香菇、建立山林畜牧養雞技術體系等,為友善環境林下經濟找實踐途徑。去年底她開始推廣家庭農園理念,今年起在屏東霧台、瑪家、牡丹鄉推動家庭農園打造計畫。
陳美惠21日講座說明,家庭農園是混農林業的一種,指在家庭周圍、或離住家步行距離之內一小塊土地上耕種,是密集式多層次農林混作,可在自家屋頂、窗台、家庭周邊畸零土地或農地,栽種可食用或使用的樹木與農作物。家庭農園也是種食物森林、食物庭園或可食地景;更是種生活方式,提供自給自足和糧食安全,是集農作物、林木種植、畜禽飼養、漁業養殖於一體的系統。
今年56歲的陳美惠說,她這一代的人跟家庭農園有許多互動,小時候曾被土虱扎到手,痠麻又痛難以入眠,家中長輩採摘藥用植物「落地生根」,搗碎敷在傷口才消紅退腫。家庭農園中也蘊藏許多有文化內涵的植物,比如聘禮中象徵招來貴子的美人蕉,以及婚禮時禮車上綁的竹子象徵貞節、甘蔗表健康,都是童憶。
陳美惠說,家庭農園也有許多好處,它是新鮮、安全、有機食物來源,可全年提供食物,並減少家庭在食物支出可達40%左右;可保護生物多樣性,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是良好身心鍛鍊、提供放鬆休閒空間,實現成就感及創造力;且是種永續生活方式,減少碳足跡;並能增進社區互動交流、作為教育學習基地,培養孩子實作技能及環保意識。
在現代生活框架下,家庭農園漸少,陳美惠盼在尚未完全消失前,建立示範模式以作全向性推廣。她去年底在牡丹鄉調查21個家庭農園,提倡更多家戶恢復同樣耕作方式,目前3鄉各有10戶響應。
陳美惠說,為讓家戶願意管理,結合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及農改場等單位提供技術協助與苗木,恢復種植後家戶可發展食農教育、社區遊程,除可自給自足外,也可成為旅遊體驗產品,在兼顧生態、生活、生產的模式下開發林下經濟。
來自霧台鄉的魯凱族人盧惠美是響應家庭農園的家戶之一,她說,母親年邁且女兒生病,希望將家中荒廢的耕地變成療癒天地,三代一同經營芳療、食農教育。加入計畫後盤點農園中所有植物,學習植物在祖先生活中、現代社會,以及國外的各種運用方式,將植物運用最大化,如以構樹皮作食器與藝品、月桃葉作編織,多種原生種植物作純露與精油;從中領悟到人需要的不多,只要足夠認識身邊的東西。
雖然目前推行地點皆在原鄉,陳美惠說,都市居民也可在屋頂、陽台、騎樓下等處以容器栽培。不僅可達綠美化效果,若家家戶戶都投入,便能形成綠色網絡為生物營造棲地。
推廣家庭農園下一步,陳美惠打算完成家庭農園碳匯量測與計算。她說,目前學界尚缺混農林業碳匯計算,方法學建構起來後,可作為山村農業轉型依據,鼓勵坡地農業朝混農林業發展,特別是在需要水土保育之處。(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