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暖時代 當海水愈滾愈燙 我們該怎麼生活
如果你覺得夏天越來越難熬,別忘了,大海也正在發燒!!據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最新數據,2025年5月全球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歷史第二高,平均來到20.79°C,僅次於去年的20.93°C。
這不是一時異常,而是連續數年的高燒不退。氣候學家指出,海洋吸收了地球90%以上的多餘熱能與25-30%的二氧化碳,成為無聲英雄。沙烏地阿拉伯阿布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海洋科學家Carlos Duarte就表示:「如果沒有海洋的緩衝作用,地球大氣的溫度將變得無法忍受。」但這樣的「吸熱」角色,如今正面臨崩潰邊緣。
2025年5月全球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歷史第二高,海溫上升影響生態,珊瑚和魚群都跟著出現明顯變化。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尼莫的求生術 縮水以對抗熱浪
然而當水溫飆升,海洋吸碳能力下降,酸化更加嚴重,海洋生態也跟著改變。海洋當中的珊瑚感受特別明顯,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主任Katja Matthes就警告:「如果氣溫上升超過2攝氏度,珊瑚礁的毀滅將無可避免。」還不只是魚群可能沒了家,海水升溫就連魚群自己都被迫做出改變。
科學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追蹤134隻野生小丑魚,發現高達75%的小丑魚在高溫下體型縮減1至2毫米,存活率因此提升78%。這不是減肥,而是一種生存策略。英國紐卡索大學海洋科學博士Melissa Versteeg就表示:「縮小讓牠們在海洋熱浪中更多活下來的機會。」縮小代表新陳代謝效率更高、氧氣與食物需求更低,讓這些小魚得以從熱浪中全身而退。
越變越小的「尼莫」,英國科學家發現,小丑魚為了適應海洋溫度,縮小體型來獲得更多生存機會。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鮪魚的遠行 島國漁民的生存挑戰
魚群的變化也衝擊到人類的生活,在索羅門群島,鮪魚不只是餐桌上的佳餚,更是經濟支柱,支撐10%的政府收入與數千個工作崗位。但海洋升溫鮪魚獵物逐漸東移,牠們也跟著遠離島嶼,遠離島國的專屬經濟區。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太平洋島國的鮪魚捕獲量將銳減三分之一,經濟損失高達每年1.4億美元。
對漁民而言,這是生計的威脅。索羅門群島的婦女在SolTuna工廠日夜處理鮪魚,卻擔心漁獲減少影響收入。漁業專家Johann Bell指出:「這不只是魚群遷移,而是西部海域的生產力下降。」這場危機,考驗的不僅僅是漁業,更是島國居民的未來。而且這不是單一國家問題,而是整個太平洋島鏈的危機。台灣周邊包括烏魚以及黑鮪魚的捕撈都有受到影響。去年環境部部部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就預測,當海水增溫1℃,北部海域俗稱「小卷」的劍尖槍鎖管單位漁獲量將下降15%,估計產值將減少約兩億元。
海水升溫影響魚群的棲息位置,包含台灣在內,太平洋的漁業捕撈都因此出現變化。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4 個你今天就能開始的日常海洋行動
每一個人都與這場海洋熱浪有關。今天的選擇,或許就能讓大海少一度的哀傷。
1. 改變交通方式: 避免不必要的飛行與碳排,優先選擇低碳交通方式(如火車、步行、共乘),一張機票,就是一次海洋升溫的燃料。
2. 調整消費習慣: 減少不必要的網購與退貨,選擇裸裝產品與本地製造品牌,用行動減輕海洋壓力。
3. 選擇永續海鮮:選購永續認證海鮮(如MSC、ASC標章),不購買過度捕撈的鮪魚、鱈魚、鯖魚,守護魚類的生存空間。
4. 關心海洋暖化:加入「淨灘行動」或贊助海洋保育NGO。用關注與轉發,讓更多人知道海洋正熱得難以呼吸
在這個滾燙的地球,海洋已經撐得夠久,是該換我們出手。
不是為了拯救尼莫,而是為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