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雙舊鞋的重生之路:從回收挑戰,到時尚永續新解方
或許大家都聽過回收塑膠、咖啡渣製做鞋子,也曾捐鞋給過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但多數時候我們穿的鞋子仍面臨嚴重廢棄物處理的問題,棄鞋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分解,創新的回收再方案成為刻不容緩的題目。
你有沒有想過,丟掉的舊運動鞋,最後跑去哪了?
根據回收公司 TerraCycle 的統計,全球每年生產超過 239 億雙鞋,其中高達 95% 最終未被回收。這些鞋子大多被送往掩埋場或焚化爐,成為無法分解的垃圾,靜靜躺在地球某個角落。
問題不只是「沒人想回收」,而是「真的太難回收了」。
一雙鞋看起來簡單,但其實藏了超過 10 種不同材質,包括紡織品、橡膠、泡棉等,還有像 EVA(乙烯-醋酸乙烯酯)、TPU(熱塑性聚氨酯)這些讓鞋子輕盈又彈的科技材料,卻幾乎都屬於「難以分解、也難拆解」的類型。加上多數鞋款從來不會在標籤上標明使用了哪些材質,對回收廠來說就像是在玩拼圖,但沒有盒子封面可參考。
在台灣,球鞋回收價值低,多數會當成一般垃圾處理/圖說:Shutterstock
回收,也可以是全民參與的永續行動
在美國邁阿密, GotSneakers 將回收這件事變得更簡單、甚至帶點回饋。只要在他們的網站註冊,就可以收到免費回收袋與預付郵資的標籤。你把舊鞋放進袋子寄出,他們就會根據鞋子的狀況進行再利用或分類處理,還會回饋一定的現金。
成立以來,GotSneakers 已經成功回收並再利用超過 350 萬雙球鞋。這不只是一門生意,更是一個讓大眾「參與永續、從腳下開始」的社會實驗。
回收不能只靠愛心,還要靠科技
當然,真正的回收工程,遠比捐出一雙鞋複雜。荷蘭公司 FastFeetGrinded 就研發出全球第一台全自動鞋類回收機器 SRM(Shoe Recycling Machine),能每小時處理約 2,500 雙舊鞋,拆解並分離出橡膠、泡棉與紡織纖維。
這些被分類出的材料,能再製成瑜伽墊、鞋帶,甚至是新鞋的鞋底——從「垃圾」變身成「資源」,這才是真正的循環經濟。除了處理民眾回收的鞋子外,他們也與荷蘭軍方、零售商合作,統一處理大批瑕疵或報廢鞋款,建立更穩定的永續供應鏈。
回收鞋類的創新技術中,最首要面對的就是材料分類。圖片來源:IG:fastfeetgrinded
瑞典的 Siptex 工廠,是全球第一個全自動大型紡織品分類廠,透過近紅外線技術掃描布料,不管是尼龍鞋面還是 EVA 泡棉鞋墊,都能快速被分類,極大提升回收效率,也減少人工作業造成的誤差。
你鞋子裡的晶片,未來也會被「追蹤回收」
另外一種未來式的做法,就是給每雙鞋裝上「身分證」。
RFID(無線射頻辨識)技術早就廣泛運用在物流與倉儲,如今也被應用在鞋類產品中。透過嵌入式晶片與天線,每雙鞋都能記錄自己的材質組成、使用紀錄,甚至是「有沒有修過」、「何時需要回收」。
這些數據未來可與雲端平台整合,供回收廠直接識別與分類,讓整個回收系統變得更快、更準、更聰明。Nike、Decathlon 都已在測試鞋款中導入 RFID,並探索與模組化設計結合的可能性。
模組化鞋設計:可拆、可換、可再用
瑞士洛桑藝術與設計學院(ECAL)的設計師 Robin Luginbühl 就在他的畢業專案《Disassembly Lab》中提出一款模組化球鞋。鞋面用 3D 編織技術製成,鞋底則是可拆的 TPU 結構,兩者之間用再生橡膠或彈性繩連接,全鞋完全無膠水黏合,穿久了,壞一部分就換一部分。
西班牙品牌 Camper 推出的「Roku」系列也是類似概念,由 6 個可拆部件組成,從鞋底、鞋墊到鞋帶全部可更換,還使用了 100% 回收的 PET 素材。這些設計不只讓鞋子變得更「修得好」,也讓回收變得更「做得到」。
鞋子的生命,不該在垃圾桶結束當你下次準備丟掉一雙舊鞋,不妨想一想:它真的只能變成垃圾嗎?
從品牌設計、材料選擇、科技追蹤、產地回收,到全民參與,鞋子的回收之路,雖然還不簡單,但已經有愈來愈多國家與公司,願意跨出那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