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為什麼要划龍舟、打午時水?如果屈原在現代投江,他會被水污染毒死嗎?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你會想到什麼?這個節日其實跟「水」也有非常深的關係。從划龍舟、打午時水,到祭拜屈原、水神,處處可見水的痕跡。這些傳統不只是文化習俗,更透露出人們對水的依賴與敬畏。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屈原不是投江於千年前的汨羅江,而是掉進今天的某條河川,他面臨的情況會是什麼?
答案恐怕不只是一點悲壯,更可能是「中毒送醫」或「被垃圾困住動彈不得」。
當屈原遇上現代的江河,先中毒再被塑膠袋包圍?
屈原投江,是因為悲憤、忠誠,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源起。但放到今天,如果屈原跳入的是現代河川,他不只要擔心是否有魚群吃掉他的身體,可能還得擔心水中漂浮的塑膠瓶、垃圾袋、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甚至是看不見的微塑膠與重金屬。
根據環保署水保處統計,透過全台河川攔除點攔截清出的人工垃圾,一年高達近300 公噸,平均一條河流就有上百公斤的垃圾隨水漂流。這些垃圾不只是「看起來不美觀」而已,它們會釋放毒素、堵塞水流,甚至進一步流入大海,變成更難處理的「海洋垃圾」。
換句話說,屈原今天投江,不是殉國烈士,可能會變成環保災難受害者。
台灣河川污染嚴重/圖源:TVBS 新聞網
台灣超過 120 條河川,竟成了塑膠垃圾通道?
台灣是個多山多雨的島嶼,全台河川數量超過 120 條,像是淡水河、高屏溪、濁水溪、大甲溪等,不只是排水系統,更是孕育農業、城市發展、生態多樣性的關鍵。
這些河川具備天然的調節功能,包含在旱季供水灌溉、在汛期排洪防災,同時也維持溼地、紅樹林等生態系統,並為城市帶來降溫與美景。
然而,這些河川如今卻變成了「塑膠垃圾高速公路」。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的調查顯示,河川垃圾中最常見的前三名為:塑膠瓶罐、塑膠袋、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且品項與海洋垃圾高度重疊。
荒野保護協會針對台中烏溪、新竹頭前溪、台北淡水河、高雄後勁溪做調查/圖源:荒野保護協會 FB
這些生活用品的共通點是——方便、便宜、一次性。
而它們的命運幾乎都一樣:隨風飄落、被雨水沖走,最後進入水溝與河川,流進海洋。許多本來設計用來「方便人類」的東西,最終卻困住了動物、毒害了水源、污染了整個生態鏈。
河川與海洋垃圾的連鎖效應:不只傷魚,也傷人
你可能會想,這些垃圾只是「髒」,撿乾淨不就好了?但事實上,它們對環境的影響遠比你想得更深更遠。
一、破壞水域生態
塑膠袋可能被誤認為是水母,讓海龜吞下後窒息死亡;塑膠吸管卡進海鳥或魚類體內,造成慢性疼痛與感染;即便是看不見的微塑膠,也可能被魚類、貝類攝入,最終回到人類的餐桌。
二、水質惡化與健康風險
垃圾在水中分解會釋放毒性物質,重金屬、化學污染、細菌滋生都會讓原本可用的水源變得危險,甚至威脅飲用水安全。
三、造成城市與農村的水患
當塑膠垃圾堵塞水溝、排水道或河川出口,容易導致水位暴漲、排水不及,形成淹水災害,特別在極端氣候下更常見。
回收有用嗎?還是只是自我安慰?
不少人會說:「我有回收啊!」確實,台灣的資源回收系統相對完善,但面對一次性用品大量使用的現況,光靠回收遠遠不夠。
首先,並非所有垃圾都能順利進入回收系統——例如被油污污染的塑膠袋、有塑膠淋膜的紙碗、大量混雜的免洗餐具等。就算順利被回收,也存在「回收後無法再利用」的問題。因為品質不穩、混合材質難分離等因素,使得很多被「回收」的物品最終還是進了焚化爐。
也就是說,回收是一個解方,但最根本的解方還是「從源頭減少」。
紙碗、一次性餐具等因成分複雜、回收價值低,難以重新再利用/圖源:TVBS 新聞網
我們可以怎麼做?從今年端午開始改變!
別擔心,沒有人能一夕之間變成零廢棄達人。改變從日常小動作開始,就能為河川減少垃圾的壓力。
這個端午節,不妨嘗試以下幾件事:
✅ 自備粽子容器,少用一次性塑膠
包粽子、送粽子時,改用玻璃盒、不鏽鋼盒或可重複使用的布袋,減少免洗餐盒與塑膠袋使用。
✅ 參加淨溪活動,帶孩子認識河川
許多地方政府或 NGO 都會舉辦河川淨灘、淨溪活動,不只是撿垃圾,更能認識家鄉的水文地貌與生態。
✅ 選購裸裝或無包裝商品
市場買菜、超商購物時,主動選擇無包裝的蔬果,或使用環保袋、環保杯替代拋棄式用品。
✅ 支持河川復育與環境友善商品
從購買有環保標章的清潔劑、支持以回收材料製作的商品,到關注友善耕作與水源保護的品牌,都是推動改變的行動。
讓端午不只是紀念過去,也是保護未來
屈原投江,是為了喚起人民對國家命運的關注。而我們今天,也許不用再投江,但可以選擇不讓河流承擔人類的代價。
這個端午,讓我們重新認識水的意義,也重新審視生活中與水資源有關的選擇。或許,只要你願意少一個塑膠袋、少一根吸管,屈原千年前那一跳,就能變成提醒我們守護自然的聲音——一個通往更永續未來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