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核能的夏天,台灣準備好了嗎?台灣首度「無核過夏」火力全開引議返核聲浪
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時代,迎來史上第一個完全沒有核電支撐的夏季高峰期。然而就在非核第一天,火力發電占比高達92%,這場轉型背後,除了能源調度的現實挑戰,更再度掀起了社會對「是否應重返核能」的激辯。
火力撐場,空氣品質堪憂?
台電數據顯示,隨著核三廠在3月中完成除役,核能發電歸零。非核家園名符其實,但隨之而來的,是火力發電的強勢補位,根據平面媒體報導指出,非核首日火力占比飆破九成,民眾戲謔「一呼一吸都是PM2.5的味道」,社群上甚至出現「非核家園=火力天堂」的戲稱。
環保團體也對此表示憂慮。雖然再生能源占比逐年上升,但目前仍難以在尖峰時段取代核電的穩定供應。當太陽能板在黃昏沉默、風力發電遇上無風日,火力機組勢必要全力上陣,燃煤與天然氣成為唯一的解方。
非核第一天,火力發電占比高達92%,網路出現「用肺發電」的戲稱(照片來源:Newscom)
學界提警訊:「返核」已是國際趨勢?
在非核政策正式落實之際,中華民國核能學會召開記者會,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非核家園,然後呢?」
該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核工系退休教授李敏直言,台灣目前面臨能源三難困境:供電穩定、電價合理與環境保護難以兼顧。他指出,國際能源趨勢其實正朝「返核」發展,「延役既有核電廠,是成本與效益最佳的選項。」
李敏也提醒,外界對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或核融合技術的期待,雖然可理解,但仍屬「未成熟科技」,無法在短期內解決現有能源缺口。相對而言,延長核一至核三廠的使用年限,才是「現在就能做、也值得做」的務實方案。
比利時翻轉政策,成返核指標國?
在台灣熱議非核是否可行之際,遠在歐洲的比利時,則做出了另一個方向的選擇;5月15日,比利時國會正式投票通過,撤銷原定2025年全面廢核的承諾,允許興建新核反應爐。這項決議推翻2003年立法廢核的方針,被視為比利時能源政策的重大翻轉。
根據《法新社》報導,比利時此舉目的明確: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提升供電穩定性,同時在淨零碳排的大方向下重新評估核能的角色;目前比利時境內共有七座核反應爐,提供全國約一半的電力來源;若2025年如期關閉,勢必造成供應壓力,也增加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如今,保守派新政府決定擺脫20年的政策枷鎖,重新擁抱核能,代表的不只是國內能源安全的重新佈局,更是歐洲對能源多元性的深思。
比利時國會投票通過,撤銷原定2025年全面廢核承諾,允許興建新核反應爐 (照片來源:AP)
台灣的能源轉型,該向誰學習?
台灣走上非核家園這條路,來自2013年《核四公投》後的民意壓力,也受到2011年福島核災陰影影響,然而,如今非核成真,卻遇上高碳發電替代、綠電發展未及的過渡陣痛,這不禁讓人反思:我們的能源轉型,是否少了點務實、多了點理想化?
反觀國際,法國持續投資核能,目標2050年前新建至少六座EPR反應爐;南韓、英國也積極研發次世代核能;甚至在最重視能源民主與環保的德國,也因烏俄戰爭與能源危機,出現延役核電的呼聲。
乾淨能源的解方,需要更多對話與選項
非核,不該淪為口號;返核,也不必視為禁忌。台灣若真要走向淨零碳排、能源自主與空氣品質改善的三贏之路,勢必得重新審視「核能」這個選項的角色;無論是燃煤、天然氣,還是核能、再生能源,每一種能源形式都有其代價與限制。關鍵不在於擁抱哪一種,而是如何在穩定、永續與安全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
今年的夏天,不只是氣溫考驗,更是台灣能源選擇的壓力測試,一場關於「發電靠什麼」、「我們怎麼呼吸」的集體辯論,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