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想怎麼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善終」哲學 是我們可以一起學習的課題
TVBS GOOD 編輯的話:許多人積極面對人生的挫折與挑戰,但死亡總是來的措手不及,還沒做好晚年的規劃就已經要和世界道別。「善終」在邁入超高齡化的台灣社會裡更顯重要,也是許多中壯年族群關注的議題。
踮起腳尖、穩穩站立,慧心阿姨已經80歲了,但她行動敏捷,絲毫看不出年齡的痕跡。她四年前喪偶後,開始獨居,靠著規律生活與健康飲食,維持良好體能,展現高齡自主生活的典範。
「踮腳尖是很好的一種運動,我80歲的手腳還能那麼靈活。」慧心阿姨自信地說。多年來她堅持自製綜合蔬果汁,包含鳳梨、綠花椰菜、洋蔥與當季蔬菜等八九種食材,強調「吃的是營養不是口味」,為身體提供充足纖維。
但令人稱羨的不僅是她的健康,而是她對人生的態度。她早已簽訂生前契約、購置塔位,甚至明確表明不接受插管、氣切等無效醫療,期望在意識清楚時,就為人生終點做好準備,減輕晚輩負擔,保有生命尊嚴。
「我學妹小我八九歲,都吃慢性病藥,只有我沒有。他們說我會活到一百歲,我笑說,獨居老人活太久也是煩惱。但我都安排好了,不用誰來操心。」慧心阿姨堅定地說。
根據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觀察,台灣高齡人口快速攀升,獨居長者比例亦逐年上升,秘書長張淑卿表示,長輩在健康意識清楚時,應積極規劃第三人生,包括財產、醫療照護與生活支持系統,才能真正實現「善終」的理想。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田心喬則指出,獨居長輩應儘早完成法律與醫療文件,如「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醫囑),並設立財產委託安排,以保障未來的醫療意願與財產使用。此外,長者若缺乏社會互動,容易產生孤立感與悲觀情緒,因此建議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建立人際支持系統,有助於提升身心健康。
「獨居長者如果能參與社區、日間照顧或長青活動,不僅延緩身心退化,也讓他們在面對生命末期時,擁有更多正向選擇。」田心喬醫師表示。
張淑卿也強調:「不論是否獨居,每位長者都應該在健康時規劃好自己的第三人生,從健康管理、心理調適到社會參與,這些都不能缺一。所謂『善終』,首要條件是『樂活』,不是插滿管子苟延殘喘,而是活蹦亂跳、與友為伴、快樂過每一天,並確保資源用到最後一刻。」
在高齡化浪潮下,慧心阿姨的生活態度提供一個寶貴典範,不僅要活得健康,更要活得有尊嚴。人生終點不是臨終時才該面對的課題,而是在健康時就該主動思考與安排,讓「善終」不只是口號,而是具體可行的生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