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獨食更快樂?「一起吃飯」如何影響台灣人的幸福指數
2025 年聯合國資助機構的「世界幸福報告」公布,台灣榮登亞洲最幸福國家之一,全球排名第 27 名,相較去年的 31 名再提升 4 名,究竟幸福的秘訣是什麼呢?
這份報告由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發布,綜合各國在收入(人均國內生產毛額 GDP)、社會支持、健康預期壽命、自由度、善心指數、政府清廉度等指標的表現,評估人們的幸福感。
美國財經媒體 CNBC 指出,在訪問了報告編輯、同時是牛津大學幸福研究中心主任及經濟學教授戴奈維後,認為台灣提升幸福感的關鍵因素是——「熱愛一起吃飯」!報告的調查數據顯示,台灣人與人共餐的頻率,在 142 個國家當中排名第 8 名,平均一週 5.5 頓晚餐不獨食,推測與人共餐對幸福感的影響力比預期更大,甚至能有效降低壓力、提升心理健康。
台灣登亞洲最幸福國家!愛「共餐」成為幸福感來源(圖/取自 Shutterstock)
一人經濟時代,聚餐 APP 逆勢崛起
根據最新內政部資料統計,113 年台灣的「一人戶」已來到 357.4 萬宅,佔整體戶數的37.6%,「一人獨食」的火鍋店、燒烤店、拉麵店等餐廳陸續開張,新舊品牌紛紛投入經營、把握單身商機。然而,「一起吃飯」對年輕人來說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情感連結的重要方式。
自 2016 年就有新創團隊推出「與陌生人聚餐交友」的 APP,以「吃飯交友」為核心出發的 Eatgether,可以主動開局邀人參加,或被動加入別人發起聚會,更從吃飯延伸到運動、爬山、看電影等各式活動,透過篩選興趣,就能輕鬆加入在你身邊的活動。
Eatgether - 相約美好聚會時光(圖/取自 Eatgether FB)
而另一款從歐洲發跡、在 2024 年底正式進入台灣,下載量已超過 50 萬次的Timeleft,則幫你約好「和 5 位陌生人共進晚餐」,APP 會根據你的個性測驗,來配對性格相近的人,讓厭倦交友軟體虛擬互動的人,重新找回與人面對面對話的溫度。這些結合科技的產品,不僅影響了年輕世代的生活方式,也讓我們重新思考食物與社交的關係。
來自歐洲的「Timeleft」APP(圖/取自 Timeleft FB)
從長輩需求紅回年輕世代的「共餐文化」
這樣的「共餐文化」在高齡長輩間早已行之有年。許多專注服務長輩的非營利組織,像是在台服務 26 年、橫跨 7 縣市的財團法人老五老基金會,以及各地方社區機構,例如從南機場社區開始、有「地表最強里長」之稱的方荷生里長,都長期透過長者共餐,減緩高齡長者缺少社交、逐漸與社會脫節的問題。
具有營養且定點提供的餐點,也間接解決了長輩因貧窮、無法自理餐點,而營養流失的飲食困境,更進一步保障了無人照顧的獨居長輩的安全性,對於 2025 年步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都是你我皆可關注的重要社會議題。
長者共餐能緩解社交孤獨、健康問題(圖/取自 TVBS 新聞網)
從一起吃飯,認識街頭無家者的「石頭湯計畫」
一起吃飯所帶來的情緒共鳴,也存在我們與街頭的人身上。由長期關注無家者議題的非營利組織——人生百味所發起的「石頭湯計畫」,號召民眾從認識無家者議題開始,一起挑選食材(大多是來自菜市場的醜蔬果)、製作料理,到實際上街與無家者分享餐點,遇到健談的大哥大姐,還能一起坐下來吃飯、聊聊天。
整個過程帶著參與計畫的民眾,走入街頭、認識平時我們會迴避視線的無家者,2024 年石頭湯計畫就舉辦了 21場、製作 1450 份餐點、有 297 位大眾參與,而計畫從 2014 年發起到現在,已經走過 10 多個年頭,持續透過「一起吃飯」讓社會裡的人認識彼此。
用「石頭湯計畫」一起走進無家者的世界(圖/取自 Shutterstock)
一起吃飯,讓幸福感更長久
無論是家人圍坐餐桌、朋友相約聚餐,或是透過 APP 找尋新飯友,甚至是長輩之間的共餐計畫,聚在一起吃飯的理由、起心動念都不一樣,但一樣的是都透過「食物」建起情感的橋樑,串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在變化快速、壓力逐漸增加的世界裡,也許幸福並不遙遠,它就藏在我們每天的飯桌上,與彼此分享的每一口美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