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物外 YSTUDIO / 精品文具的永續革新,將對環境的關愛放進設計
永續設計是生活的一環,習慣對地球好一點,也對自己好一點——主理人 廖宜賢
成立至今已有 12 年的物外 YSTUDIO,他們是來自台灣的精品書寫生活風格品牌,不同於一般的品牌,他們重視文字的力量,認為每一次的書寫都富含不同意義。
其設計的文具不僅榮獲金點設計獎的肯定,曾作為金馬入圍禮品,並與 VERSE、ELLE、歌手李宗盛、霹靂布袋戲聯名合作過,更曾登上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的報導,目前在巴黎、倫敦、哥本哈根到紐約等 37 個國家都可以買得到他們的設計。
在永續概念還沒流行前,他們就將品牌經典元素的「黃銅」改以對環境、人體影響較小的「環保銅」取代,其材質既能滿足設計需求,也能保護環境生態。
用心看待環境議題,歷經長時間對設計、材質的投入與研究,在 2023 年推出首件永續商品——海洋永續鋼珠筆,回望物外十週年的歷程外,也邁向品牌下一個里程碑,以「台灣的海洋」為題,與大眾一起探索對永續環境的實踐。
在這次訪談中邀請主理人廖宜賢與 TVBS GOOD 聊聊對於永續設計的看法,也分享他在生活中會實踐的環保撇步。
Q:在什麼契機下開始想要投入永續設計?
A:當「永續」詞彙尚未如此大量討論時,我們在品牌剛成立之際皆使用「環保銅」的材質來製作商品,它是一種低鉛、低重金屬,對人體比較無害的材質,同時也是一種友善環境的選擇。
當時我們決定選用這樣的材質實際上是沒有目的性的,而是認為我們可以選用更加善待人、環境的材質來製作產品,單純就是希望能提供使用者更好的品質,也為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礎,然而真正直接向大眾溝通永續的產品就是我們在十週年所推出的永續海洋筆。
Q:關於物外的第一件永續商品?
A:「十週年」對物外而言是個里程碑,我們希望可以產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前期花費大約一年的時間來發想這件設計,而且是可以代表台灣的象徵,像是台灣著名風景日月潭、夜市文化,最後我們以「島嶼」作為出發點,因台灣是一個島國,本身海洋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然資源,於是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從「海洋的故事」開始延伸產品的設計。
因緣際會我們也認識到有朋友在做回收漁網的工廠,剛好契合我們想談「海洋」這件事,進而將回收漁網的材質放入設計中。
另外在這次設計中我們想談的是「時間」,所以海洋永續鋼珠筆才會有五種顏色,代表著海洋從清晨、中午、午後、傍晚到深夜所映射出來的色彩。很幸運在去年推出後,受到許多朋友的喜愛,所以我們今年再推出原子筆系列,並且加入湖水藍的顏色。
除此之外,在製作過程中,透過廠商才發現原來台灣的海廢有八、九成是來自於廢棄漁網,我原以為多數的廢棄物可能會是日常的一次性塑膠製品,沒想到漁網反而是累積下來最高的廢棄物。
雖然必須老實說我們使用廢棄漁網的數量並不多,但我們想透過這樣的概念來分享一個對環境友善的故事,原來不要的東西是有辦法再製成美麗的產品,而不是只能成為垃圾。
Q.使用廢棄漁網製作的挑戰?
A: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使用再生材質的成本高,經過清洗、再製其過程會需要花費比一般材質更多時間來處理;另外則是材質的不穩定性,就像海洋永續鋼珠筆有提供客製服務,我們可以幫客人做雷射雕刻,就發現每一批做出雷雕後所呈現的顏色皆不同,有些可能會呈現雪白色,但有些則是灰色,就會看不太清楚字樣。
其主要原因是材質源自複雜的組成,可能會隨著漁網使用的時間長度、濕度、耗損程度等因素,難以被再製成相對穩定的材質。
然而在過程中,也收穫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回饋,原以為消費者會在意使用再生材質所製成的筆會有色澤上的差異,所以前期耗費時間去跟大眾做溝通,但最後卻意識到消費者更在意的其實是這件產品在永續環境上的意義,他們期待看見一個真正為環境帶來不同影響的設計。
Q.以您的觀察,購買與支持永續設計產品的消費者有增加嗎?通常會是什麼樣的客群?
A:真的有愈來愈多的客人會關注永續的產品,這當然要歸功於一直以來的前輩們一起努力的結果,還有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都能明顯感受到環境正在不斷變化。
過往大家可能會認為永續跟我沒關係,可能只要少用吸管就已經是盡到該盡的義務了,但其實永續生活跟我們息息相關。
以我為例,物外自 2013 年開始(2020、2021年除外)每年九月初都會到巴黎參展,印象中第一年的時候我是穿著大衣,當時非常的冷,但是到去年在參展時,我竟然穿著薄外套而已,甚至還不用穿,只要一件襯衫就夠了,這是一件我非常有感的轉變。
當我們在產品上談及永續的概念時,多數消費者的反饋也是很即時,也能引起共鳴的,特別是年輕的朋友們,對於永續環境的資訊相當感興趣,也會快速的理解並透過行動來支持我們的產品或計畫。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滿正面的感受,也能理解我們並不是在談一個高大上的議題,而是一個很貼近大眾生活的理念。
Q.您認為產品未來在永續設計的發展會如何轉變?
A:我覺得未來永續設計會愈來愈嚴謹,也會落實在每間企業公司的實踐上。例如:重複使用運輸產品所使用的泡棉袋,提醒廠商我們想回收再利用。不只是為了設計而將永續的理念強加在產品上面,而是設計即生活,永續應從生活開始。
在產品部分,明年初我們會在包裝上進行調整,全部改為 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紙材,透過更多的設計或選用的材質盡量減少使用 OPP 袋,確保產品在不易沾染髒污的前提下,為我們生活的環境多進一份心力。
Q.接下來會有什麼新計畫?
A:產品部分像前面提及,我們會改包裝把原本的產品做得更完整,在永續方面的力道會做得更完整。同時在新品上也思考是否加入複合、回收材質,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拜訪做回收材質的工廠,研究回收咖啡渣、寶特瓶的資訊。
另一方面,我們有在協助企業,運用回收材料製作禮贈品,像前陣子有跟瑞士膠囊咖啡品牌 Nespresso 合作,利用回收膠囊(鋁材質)做成收納盒及手機座。
在與台灣電力公司合作中,他們有種回收材質稱為封水銅條,其具有良好的抗腐蝕性及導熱性,通常用在水管安裝及維修,作用是能封水及阻隔空氣,但因為歷經時間的積累,被水沖蝕會出現一道道刻痕,約 8 到 10 年就需要進行汰換。
我們就是使用這些回收的封水銅條來製作筆,保留原材質凹凸不平的紋理,製作成 100 %循環材料的筆座,然後再利用封水銅條與銅原料混合再製成筆與陀螺,使用再生材料比例達到 70 %。
Q.請問本身有關注什麼永續生活的資訊?
A:我們家其實有一個「環保魔王」就是我老婆。在日常中能夠做到環保的事情她一定做,像是出門外帶便當沒有自己帶餐盒、沒有提醒店家不要附免洗餐具都會被她善意的提醒。
另外,還有一件好玩的日常是我們家經常會光顧的一間早餐店,他們很喜歡幫客人取綽號。我們家的習慣是過去前都會先電話點餐,然後告知會自備餐盒過去盛裝,不要附免洗餐具。久而久之,老闆就幫我取了一個「環保廖」的綽號(笑!)
有時候不得以使用 Uber Eat,也會留下塑膠袋重復使用,例如:隨身攜帶舊塑膠袋可以用來裝小孩子使用完的尿布。
除了自身習慣,在教育方面也會告訴孩子在日常中要多善用可以重復使用的資源,我跟老婆也會讓孩子看關於友善環境的影片,有時候也會反過來被孩子要求要做環保。
還有孩子的玩具盡量用租借的方式取得,因為孩子通常玩膩就不會再玩了,一不小心就會變垃圾,那我們定期也會捐出不再使用的玩具給其他單位循環再利用,受惠更多孩子們。
永續是生活方式的體現,我們將回收材質、廢棄物考量進設計中,讓資源循環不浪費。同樣在日常中,當每個人為環境思考,選擇對自己好的物品,並擁有資源循環再利用的習慣,也就是對地球負責的表現。即使是微小的改變,也能對地球帶來正面的影響。
Photos / 物外 Y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