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永續生活

全球夜市大進化!不讓夜晚休閒成為污染黑洞

2025-07-04 更新
撰稿 專欄作者 高捷

夜市不再只是味蕾的饗宴,更是一場綠色大派對。從垃圾分流的創意競賽,到志工引導的趣味闖關,夜市將環保元素融入每個攤位,讓「吃喝玩樂」與「地球友善」兩者並肩起舞

走進臺灣夜市,我們總能嗅見鹹香攤販、聽見熱鬧人聲,體會文化共鳴,卻也常忽略其中的環境與社會負擔。夜市作為都市「第三空間」,不僅是小吃與商品的交易中心,更是社區凝聚、人文互動的重要場域。然而,過度的廢棄物、噪音擾民、空氣污染,以及缺乏系統性管理的營運模式,正一步步侵蝕夜市的永續基礎。


馬來西亞雪蘭莪:空間營運與廢棄物管理的挑戰與反思

在吉隆坡郊區的 Jalan 17/1A 夜市,學者透過田野調查,揭示了夜市雖帶來區域經濟收益,卻在環境健康與永續發展上留下了明顯隱憂。研究發現,夜市運作過程中,垃圾箱設置不足、回收分類缺乏規範,加上地方法規與監管機制薄弱,導致消費與商家行為難以達到廢棄物減量與資源回收的目標。


學者針對夜市「空間規劃」、「廢棄物產出」及「資源回收」三大面向,提出在場地動線規劃、垃圾箱嵌入式設計、定點回收站與政府監督等多項優化建議,強調只有結合定期監測與罰則機制,才能確保長期執行成效並維護周邊生態環境。


Jalan 17/1A 深受當地人的歡迎,匯集了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圖源:Pasar Tani Seksyen 17 Petaling Jaya FB


戴維斯夜市:食物救援與永續循環實踐

每週一至週五晚間位於加州戴維斯市中心中央公園的「戴維斯夜市」展現了別具一格的社區活力。這裡並非傳統的市集攤販,而是一群志工自發組織的「食物回收夜市」,他們的任務是從環境與社會兩大議題出發,同時抗擊食物浪費與飢餓。


本地餐廳、麵包坊與農場都慷慨捐贈即將過期但仍可安全食用的熟食與非易腐食材,志工們將這些食物重新分裝並免費發放給有需要的居民。每週,夜市平均回收並分送逾千份餐點,讓原本要丟棄的食材重獲價值。


戴維斯市環境保護部門亦與夜市團隊緊密合作,確保未領取的剩餘食材集中送往堆肥場或生質能轉化設施,避免任何可食用或有機物質流入掩埋場。這套「食物救援+後端閉環」的做法,不僅顯著減少了廚餘,也為弱勢群體提供了可靠的餐食來源。


戴維斯夜市非傳統吃吃喝喝型態,而是社區共創的成果,透過食物回收送出餐點給需要的人。圖源:Davis Night Market FB


澳洲堪培拉:循環方案的成功示範

與此同時,堪培拉的 Night Noodle Markets 在「廢棄物閉環管理」上成為典範。Closed Loop Australia 連續六年為該市集提供「手動分流」、「包裝稽核」與「商家教育」等服務,最終達成 88.5% 的資源再利用、堆肥及回收率。其中有約 27,000 個紙杯透過「Simply Cups」計畫回收,紙板與廚餘亦分流進入專業處理流程。


此模式不僅降低垃圾焚燒與掩埋量,也讓主辦單位因減少廢棄物處理費用而受惠,同時向參與者傳遞「消費即責任」的環保意識,成為夜市環境治理的實踐典範。


Night Noodle Markets FB

公私參與,打造夜間經濟

這些案例都清楚展現了永續夜市的多元可能——從源頭減量、資源再利用,到社區共創與制度監督,每一步都在化解傳統運營模式下的環境與社會負擔。未來,各地夜市若能借鏡這些成功經驗,結合在地需求與創新技術,並透過政策引導、志工參與與公私協力,將「好吃、好玩」的夜間經濟,升級為「好綠、好永續」的新典範,不僅能延續文化脈絡,也能為城市帶來更健康、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