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本沒教的事 未來大學用行動寫出一份生活永續藍圖
在台中市最熱鬧的台灣大道旁,一條溪流悄悄翻轉命運。過去被誤認為臭水溝,現在水清魚躍,還成了學生們下水做研究的天然教室。一所大學可以養一條溪、守護附近社區,還能種下永續的種籽。
一所大學 一條溪流的重生
東海大學旁的「東大溪」,過去因為污水排放又臭又髒,如今整治過後,溪畔可以散步,還成了學校的戶外教室。
東海大學研發長林惠貞在接受TVBS GOOD訪問時表示:「我們用AI和感測器幫溪流做健康檢查,學生也參與水質分析、社區溝通。」這樣的「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也串起了逢甲、中興、台中教育大學的共學行動。
為了維持溪水的清澈,行政系教授陳政秋帶學生發起LINE群組、經營社群平台,鼓勵附近東海商圈店家響應油脂節流器、綠色消費,吃宵夜也能兼顧永續。
開放式養生村 大學和阿公阿嬤的共同計畫
「學生來的時候,長輩眼睛都會亮起來,像看到孫子一樣開心,」東福養生村村長陳靖益笑說。
這個「養生村」不是養老院,而是一個打開大學校園的社區共享計畫。長輩可以來這裡運動、參加課程,學生則透過課堂學習,陪伴、傾聽,甚至教阿嬤用手機傳LINE。副校長劉正指出:「有了這些新刺激,長輩比較不會孤單。學生也學會如何用所學,實際幫助社會。」
社科院院長王篤強表示,這項「青銀共學」課程,讓學生從一開始的不敢說話,到主動設計長者友善空間,甚至投入高齡產業創業,把永續真正落地變成生活。
碳中和園區結合藻類固碳、水耕蔬菜,有如實體的永續報告書。/照片提供:東海大學
碳中和實驗園區:菜園不只是種菜
東海還打造了碳中和園區,東海大學智慧永續循環經濟中心主任張嘉修向TVBS GOOD介紹,裡面結合藻類固碳、水耕蔬菜、魚蝦養殖和太陽能設備,構成完整的循環經濟系統,是師生一起建構的「實體的永續報告書」。這裡已成為全台唯一結合教學、展示、再生能源的校園實驗場。
以問卷為起點 設計出貼近人心的永續方案
這種永續規劃,也吸引了遠見雜誌的關注,在第六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中一舉奪下四項大獎,東海更連續三年獲得報告書組首獎。這不只是報告寫得好,而是透過問卷與利害關係人溝通。每一條數據、每一份政策、每一段故事,背後都有真實的人與行動。
在東海大學,永續治理不是冷冰冰的行政流程,而是一場由下而上的永續行動。以「共好」為核心,重塑地方與大學之間的關係邏輯。東海大學張國恩校長在接受TVBS GOOD訪問時表示,東海發展文化、生態、社會、經濟四大永續主軸,每一個都必須具備治理架構。不僅是推行政策,更是建立平台,推動未來大學概念。讓社區走進校園,讓大學走進每個人的生活裡。
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接受採訪表示,將推動未來大學概念,讓社區走進校園。/照片提供:東海大學
從製程減碳到在地創新 讓永續變得立體而生動
成功大學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同樣表現亮眼。《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中更是抱走八個獎項。成大校長沈孟儒說,本來大學之所學,就是社會之所用。在台南老街間穿梭的課堂,是成大「踏溯台南」課程的起點。新生入學第一年,必修課不在教室,而在城市之中。
學生踏訪市場、巷弄與老店,記錄在地故事,也認識自己與城市的關係。遠見雜誌副社長李建興在接受TVBS Good採訪時表示:「這不只是地方創生,而是一門帶著情感的社會設計課程。」
而在更硬派的實作層面,成大師生也投入高碳排產業的節能減碳。李建興指出:「像鋼鐵這種超高碳排產業,大家都知道難做,但成大透過工程、化學、大數據等專業,幫中鋼算出實際碳排,甚至提出優化路徑。」
不只是交作業 而是交給社會的一份誠意
李建興認為:「過去學校做USR是為了經費、為了補助,但現在已經轉變成一種責任、一種治理。」
永續可能是一條溪、一片菜園、一趟探訪土地的旅程、一張學生陪阿嬤的合照。這樣的實踐證明,永續不只是遙遠的目標,而是可以在河邊發芽、在問卷中發聲、在社區裡開花,最終長成一所能回應時代的未來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