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壞了不用丟!歐洲用一把螺絲起子翻轉「計劃性淘汰」的消費習慣
你有多久沒有修理過家裡的電器了?也許是那台突然不開機的吹風機,也可能是那支電池膨脹的舊手機,最後都不假思索地被你丟進資源回收桶;但這樣的「丟掉文化」,正讓我們身處的地球深陷電子垃圾的泥淖。
用壞就丟、想買就換—電子垃圾量驚人
根據聯合國統計,2022年全球共產生約6200萬噸電子廢棄物,這數量相當於6300座巴黎鐵塔的重量。更驚人的是,這個數字預計在2030年會成長到8200萬噸,其中多數無法妥善回收,最終可能淪為汙染土壤與海洋的毒素源頭。
然而在浪費與污染成為常態的此刻,歐洲正掀起一場逆勢而行的「修理革命」。
「維修權」崛起:讓消費者贏回選擇權
歐盟早在2021年便通過《維修權法案(Right to Repair)》,要求家電與電子產品製造商提供足夠的維修資訊與零件,讓一般消費者或獨立修理店能夠自行維修設備,這意味著未來你買的電視、冰箱甚至是智慧手機,不再是廠商「說壞就壞」的商品,而是可以透過更換零件、升級模組延長壽命的「再生工具」。
這項政策的推行,正是為了打破當今主流的「計劃性淘汰」商業邏輯;長久以來,許多電子產品被刻意設計成難以拆解、零件難以取得,讓消費者別無選擇,只能更換新機,這種模式雖然有利於企業創造更多銷售,但背後的代價卻是無窮無盡的電子廢棄物。
透過立法,歐盟重新賦予消費者主導產品命運的空間,不再只能聽命於品牌更新換代的節奏。
「動手修」潮流:從社區咖啡館到全球倡議
除了制度上的變革,歐洲的修理文化也開始在街頭巷尾萌芽—荷蘭的「修理咖啡館(Repair Café)」成為這場運動的先鋒,許多社區定期舉辦聚會,讓人們攜帶壞掉的烤箱、耳機、腳踏車,與志工師傅一起學習修理、交流心得。德國也陸續出現許多社區修理站,將維修變成一種共享經驗與社會連結的活動。
這樣的模式也啟發了企業與新創。美國的「iFixit」網站便是一個全球知名的自助維修平台,它提供成千上萬種產品的拆解圖與維修指南,甚至販售工具包,讓一般人也能當起居家工程師。
這類倡議不僅讓使用者省錢,更重要的是培養出一種「惜物」的價值觀,重新連結人與物的關係——當你親手修復一個物件,它將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擁有故事與記憶的陪伴。
維修權崛起:以後自己動手修手機,不再是遙不可及(照片來源:AP)
翻轉設計思維:從「一次性」到「可修性」
面對全球永續浪潮,越來越多品牌也開始正視「設計即永續」的理念,從Apple推出的自助維修計畫,到Fairphone這類模組化手機,皆是以可替換、可拆解、可延壽為核心,試圖翻轉過去的快消式商品設計。這也呼應了工業設計界重新強調的「雋永設計」概念——產品不再只是追求外觀與功能的革新,更要考慮到使用週期、維修便捷度與退役後的可回收性。
如此的設計哲學,不只是面對氣候變遷的解方,也讓企業從「丟棄導向」的惡性循環中脫身,轉向以維護、再生為核心的良性生產。
荷蘭的維修咖啡,人們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動手修理電器的工具,彼此交換意見(照片來源:AP)
台灣也該有維修權嗎?
回頭看看台灣,我們是否也該擁有「維修的權利」?目前台灣雖有少數電子產品廠商提供延長保固與維修方案,但整體而言,缺乏制度性的保護與設計導向的改變。加上維修店家日漸凋零,導致民眾即使有心,也缺乏修理資源與管道。
或許我們可以思考,在政策面推動類似歐盟的維修權法案,同時鼓勵產業研發模組化、可修復的產品設計。在教育與社會文化層面,也可透過修理工作坊、社區手作坊等方式,重新喚醒「自己動手、東西會更好」的價值。
畢竟,在一個資源有限、氣候危機當前的時代,「修理」不只是對物品的重視,更是對地球的溫柔。
下一次,當你的電器出問題時,不妨先別急著買新的,先拿起一把螺絲起子,看看能不能修一修。你修好的,也許不只是一件物品,更是我們這個星球的一點喘息空間,未來的永續生活,從一顆螺絲、一段電線、一雙願意動手的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