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永續生活

被丟棄的蔬菜,還有第二春?從日本蔬菜生物炭研究,看見食物的第二生命

2025-05-15 更新
撰稿 TVBS GOOD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全球每年浪費13億噸食物,相當於全球生產食物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全球仍有近8億人長期挨餓,如何邁向糧食零浪費?從自身惜食開始做起

蔬果變身生物炭,助攻土壤與碳中和


生物炭(Biochar)是一種經過高溫缺氧加熱有機物所產生的碳質材料,具備多重環保效益,此次由兩家日本食品大廠主導的研究,專注於將蔬菜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高水分廢棄物脫水、炭化,進一步應用於農地中,透過這樣的再利用方式,原本無法進入餐桌的蔬果,也能在另一個循環中發揮價值。


研究聚焦三大面向:一是研發適用於高水分蔬菜的脫水與炭化技術;二是實驗生物炭在實際農作上的土壤改良效果;三是建構具經濟可行性的碳負排放商業模式。換句話說,這項技術不只是做環保,更是一場兼顧生產、經濟與氣候行動的多贏實踐。


生物炭埋入土壤後,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與保水力,對提高作物產量也有助益,更重要的是,這些炭化後的碳質物質能長期鎖定碳元素,減緩二氧化碳重新釋放,對抗氣候變遷,因此,生物炭技術被譽為未來農業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武器。


生物炭是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認可的負排放技術(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y, NET)/ 圖片來源:AP


糧食浪費:不只是道德問題,也是資源錯置


儘管科技創新正試圖讓食物浪費減到最低,但最關鍵的還是人類的消費行為,《Marie Claire》報導指出,家庭端的浪費才是全球糧食耗損的最大來源,許多看似無心的小習慣,例如過量購買、冷藏忘記、食材重複,累積起來都是驚人的浪費。


惜食行動並不困難,從日常做起就能有所改變:

- 量力而為地採買:根據自己與家人的食量,避免囤積大包裝或短效期食物。

定期盤點冰箱與食品櫃:清楚掌握已有食材,能減少重複購買與過期丟棄的情況。

- 分享多餘食物:如果發現食物可能吃不完,不妨在期限內分送親友或透過社區平台分享。

推動食育教育:從小讓孩子參與種植與料理,理解食物的來源與價值,更能培養珍惜食物的態度。


全球每年浪費高達13億噸食物,相當於全球生產食物的三分之一 / 圖片來源:AP


惜食,其實就是一種永續


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第12項「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降低食物浪費被列為關鍵指標,這不只是對環境友善,更牽動糧食安全、氣候變遷與社會公平。


當企業在技術上突破食物資源再利用的限制,個人也該從生活中反思:我們丟掉的那根紅蘿蔔、那片萎黃的生菜,其實都還有可能創造價值,日本的蔬菜生物炭化研究讓我們看到「垃圾變資源」的真實案例,也提醒我們,每一口食物背後都是土地與人的努力。


惜食不是委屈自己,而是為更永續的未來負責任地生活。從你我的餐桌開始,讓糧食零浪費,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