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開跑!全球馬拉松吹起綠色革命
每年超過百萬人次參與的馬拉松,不只是體育盛事,還可能是碳排放的溫床。你可能不知道,一場波士頓馬拉松光是2.6萬名跑者的交通移動,就製造超過5萬公噸的碳排放,這些碳足跡正在改寫大型賽事的定義
科技助攻,倫敦馬拉松跑出循環經濟
倫敦馬拉松,因應愈來愈多人使用水壺等,賽事也增加補水站,減少瓶裝水消耗。至於這些喝下去的水,也有不同作用。透過英國新創NPK Recovery的創新技術,近千公升來自女性參賽者的尿液被轉化為小麥肥料。
除了尿液再生,倫敦馬拉松也以智慧應用串連綠色管理。參賽者可選擇將獎牌改為種樹,或借用再生獎牌拍照。賽事的獎牌皆使用回收鋅製作,製造過程相較其他金屬更節能,參賽者也能選擇不領取,留下的獎牌及緞帶也會被回收再利用。連裝備配發都走定量生產、減少浪費。為追求減碳,國際參賽者甚至需支付「氣候補償費」,投入碳移除技術,如直接空氣捕捉(DAC)與生物碳封存。
倫敦馬拉松拚減碳,可以借用再生獎牌拍照不領取 / 照片來源:美聯社
東京馬拉松,從瓶子到包包的永續進化
東京馬拉松則將回收美學推向極致。賽道上的寶特瓶、紙杯不再進焚化爐,而是變身新瓶與再生衛生紙,實現「Bottle to Bottle」與「紙杯到衛生紙」的循環奇蹟。並利用電動車隊代替燃油車領跑,志工裝備以海洋廢料再製,甚至連賽道旗幟都被縫製成包包,並由身障人士參與製作,兼顧社會共融。2025年賽事導入非二元性別選項與雙人組合制度,成為全球最具包容力的路跑賽事之一。
東京馬拉松的裝備旗幟,都回收再製成包包 / 照片來源:美聯社
臺灣田中馬:小鎮的永續大志
在台灣彰化一隅,一場由在地跑者與居民共同打造的「田中馬」也正默默顛覆賽事定義。
從2019年到2024年,田中馬成功將廢棄物量從4.6噸減少至1.8噸,整整下降六成。這背後是一套完整的減碳機制。不但有志工回收分類、慈濟協助廢棄物教育,完賽證書數位化、紙杯改用無淋膜設計,選手裝備也全數採在地製造、補給品還優先選用在地農產品。更再度進行碳足跡盤查,並委由德國萊因公司驗證,只為取得環境部的碳標籤認證。更不容忽視的,是田中馬的社群力量:透過藝人任賢齊錄製影片,呼籲選手搭乘大眾運輸、減少塑料、帶水壺自備補給,形成具體的行動號召。
Run for Green!運動與植樹的雙贏策略
富邦金控的「Run For Green™」計畫更將跑步轉為造林運動。透過穿戴式裝置或Strava等常見的跑步紀錄APP綁定上傳資料,累計跑滿40公里即可線上領取富邦為跑者種下的一棵樹。去年參與人數近2.9萬人,領樹量超過6.6萬棵,相較2023年領樹量成長四倍。種下超過十萬棵樹,提前達標五年計畫。富邦透過影像紀錄林地復育者蔡智豪的故事,賦予跑步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場與土地連結的深刻行動。
富邦金控舉辦象山輕越野跑,還搭配線上馬拉松,用領樹代替獎牌 / 照片提供:富邦金控
未來馬拉松:比速度更快的是永續進程
在這場跨越國界的綠色接力中,無論是尿液再利用、回收紙杯、智慧報名減廢、電動領跑車,或是數位完賽證書、跨域植樹行動,都凸顯出核心訊息:大型賽事不再只是跑得快,而是「跑得對」。
當成千上萬人的腳步,願意改變方向與步伐,綠色轉型就不再是選項,而是新的起跑線。這場永續馬拉松,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