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共好社會

紀錄片「永續的征程」 菱殼炭等在地科學故事吸睛

國科會指導的科學紀錄片「永續的征程」經過2年拍攝,探訪台灣14個鄉鎮,紀錄如廢棄菱角殼鍛燒成生物炭、澎湖珊瑚等在地科學故事。影片在光點華山試映,並設置科學家攤位,展示教具和互動遊戲,教育民眾關於永續發展。國科會強調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計劃推廣影片以啟發青年學子投入學術研究,喚起社會對永續議題的重視。

2024-07-17 更新
撰稿 中央社

國科會指導的科學紀錄片「永續的征程」經過2年拍攝期程,於今天試映。團隊走訪台灣14個鄉鎮,集結來自北、中、南及離島等地科學家,發掘廢棄菱角殼鍛燒成生物炭、澎湖珊瑚等在地科學故事,盼喚起民眾對永續議題的重視。


由國科會指導,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推展中心協助推廣的科學紀錄片「永續的征程」,今天在光點華山文創園區試映,場外並由片中科學家設置多個攤位,架設天文望遠鏡、人體模型等教具,以及蝴蝶標本、活體毛毛蟲及互動式遊戲等,讓與會家長、學生學習大自然與永續發展知識。


國科會指出,後續影片播放平台及時間規劃中,相關訊息將公布於「永續的征程」臉書專頁。


國科會副主委林法正致詞時表示,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是未來全體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以人為本並回應社會需求,是國科會探討永續議題的核心價值,推動跨域永續科技發展與人才培育則是關鍵策略,希望藉由科普影片「永續的征程」,擴散台灣跨域科學家的熱情與研究,喚起民眾對永續議題的重視,並接棒下一代邁向永續征程。


國科會表示,此紀錄片費時2年拍攝,團隊實際走訪台灣14個鄉鎮,包含台南官田區、台東池上鄉、花蓮玉里鎮、澎湖七美鄉等,及蘭嶼國小等15所學校,發掘並記錄台灣在地科學故事,彰顯在地基礎科學研究對國際社會永續發展的意義,並促進人才培育,啟發青年學子投入學術研究。


片中集結來自台灣北、中、南及離島等地11名科學家及多名老師參與,深入淺出地分享在永續發展領域的科研歷程,研究領域涵蓋化學、物理、生命科學、材料工程、天文、大氣科學、海洋、地質等。


紀錄片中的台南官田因為埤塘不少,加上有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等水源,提供菱角最佳的生長地。成功大學教授林弘萍表示,整個官田區農作大概是以採菱、稻輪作方式,端午節前夕採收完第一期稻米後便引入嘉南大圳水源種植菱角。


不過,隨著氣候變遷影響,目前官田菱角產量僅為全盛時期的3至4成;為了減少燃燒廢棄菱角殼造成的污染,林弘萍開始將回收的廢棄菱角殼鍛燒成高品質生物炭,利用其中富含的鹼性物質氫氧化鉀中和土壤酸度,達到減少肥料使用量的效果,並達到農業永續的終極目標。


此外,近年因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以致珊瑚白化,若情況沒有改善,未來將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系統,並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觀光資源造成危害。紀錄片團隊希望透過科學說明及帶領小朋友實際種植並追蹤珊瑚成長情形,喚起對永續議題的重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