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共好社會

全球首座無家者博物館 用藝術與社會行動打破偏見

全球首座關注無家者議題的博物館在 2024 年開幕,希望透過展覽、研究和社會行動,除了協助無家者在生活上的各項需求外,也期盼讓大眾更理解、同理無家者的生活與困境。

2024-07-11 更新
撰稿 社企流

大眾對於無家者的印象經常充滿各種負面標籤,使得他們不見容於社會。近十年來,台灣有不少關心無家者議題的 NGO 組織嘗試以創新的倡議方式,例如人生百味推動共煮剩食再送至街頭的「石頭湯」計畫、芒草心協會以「街遊」為名策劃的無家者街頭講堂,藉由不同面向的議題參與,來破除人們對於無家者的刻板印象。在英國,則有全世界第一間「無家者博物館」(Museum of Homelessness),藉由策展方式來省思無家者議題,並推動當代博物館所應具備的社會責任,以及記錄與促成的社會變革。


無家者的生存工具,展現街頭生活的創意與智慧


無家者博物館由 Jess Turtle 和 Matt Turtle 在 2015 年開始推動,然而諷刺的是,這座博物館如同他們所關注的群體「無家者」一樣。一開始,博物館並沒有實體的空間,而是以街頭為展場,直到 2024 年才終於找到落腳處。


無家者博物館通常於每週五、六對外免費開放參觀,但得事前預約;博物館內展示各種讓觀眾更加了解無家者真實生活樣貌的物件,其中以黑色垃圾袋為主要展品。黑色垃圾袋對多數人來說,就是裝運垃圾的工具;但對無家者來說,黑色垃圾袋卻可能是相當重要且具多功能的資產,例如在下雨天黑色垃圾袋可以作為雨衣或遮雨帽。無家者博物館藉由每一件不起眼的展品,想傳遞物品主人的生命故事,並期待透過這些生命故事的厚度,能夠消彌人們對無家者的偏見。


人們成為無家者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性,根據英國慈善機構 crisis 的統計,2022 年露宿英國街頭的人相較前一年增加了 26%;根據英國政府 GOV.UK 所釋出的官方資料,在 2023 年最後一季,英國無家可歸的人數增加了 16%,這些數據顯示出你我都有可能某天突然成為無家者;因此,無家者博物館的首檔展覽以《如何在末日生存》(How to Survive The Apocalypse)為主題,將無家者這種運用智慧於與創意在街頭生存的能力,視為未來人們若想要在生存環境更加極端、生存條件更加嚴峻的末日時代生存的重要借鏡。


同理心與多元的倡議行動,接住無家者的需求


Jess Turtle 指出,「行動」是無家者博物館這項計畫的核心,所以除了展覽,他們也透過研究、活動、研討會、宣傳活動等來倡議如何解決無家者所遭遇的社會不正義,並得到廣泛的藝術、學術、政策與醫療專業人士等不同群體的支持。在政府未能繼續關於無家者的調查統計工作,無家者博物館承接起這份工作,發布年度統計數據;此外,他們自 2017 年起,發起一項「垂死的無家者計畫 」(The Dying Homeless Project),紀念那些在街頭被遺忘的人們,並設置紀念網頁,存放悼詞、緬懷那因無家可歸而死亡的人,為這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們,留下被社會記憶的方式。


2020 年,除了打造博物館,他們也推動「Everyone In」計畫工作小組,照顧露宿街頭的人們,分發食物、衛生用品等,後來更進一步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協助超過 3 萬 7 千離開街頭進入旅店居住;值得一提的是,旅店對許多無家者來說並不是「家」,也未必是一個自在的空間,因為對於長年習慣露宿街頭的無家者來說,要睡在床上,其實需要一些心理調適的時間。Jess Turtle 藉由這樣的現象來指出,無家者議題的倡議者、行動者,需要隨時保持同理心。


2024 年無家者博物館則與長期關注英國移民、難民的非營利組織 Haringey Welcome 合作,為那些被政府授予庇護但無家可歸的人提供租房押金。無論是靠著博物館內或街頭上的藝術行動,來獲取人們對無家者議題的關注,或者是關注生存問題而直接提供無家者協助的社會行動,對於無家者博物館的組織成員來說,都是同等重要且必須做的事情。


無家者博物館的展品並非一般博物館常見的被大眾視為珍寶的物件,而是能夠訴說無家者故事、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無家者生活的平凡物品,無家者博物館期待的是藉由這個場域來提供一種互動體驗,將說故事、教育與倡議融為一體,挑戰博物館長期以來的既有定義,也挑戰人們對無家者的既定印象。


原文轉載自社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