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共好社會

《全球塑膠公約》受矚 台灣塑膠回收率達40%獲國際肯定

《全球塑膠公約》被譽為繼《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國際環境公約,年底將在韓國釜山舉行第五輪談判。台灣在2022年底公布「資源循環零廢棄」政策,制定2030年減少一半塑膠包裝用量、回收八成塑膠包裝與容器等目標。專家認為,政府在塑膠公約中扮演關鍵角色,應善加利用現有塑膠資源,減少新塑膠製造。塑膠污染已成為環境變遷的一大元兇,各國政府、企業與民眾都應積極採取行動,為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2024-05-22 更新
撰稿 TVBS新聞網

「全球塑膠公約」被譽為繼「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國際環境公約,已於4月在加拿大渥太華進行第四輪談判,年底將在韓國釜山舉行第五輪談判。這是全球首部針對塑膠祭出法律約束力的協定,主要目標包括減少塑膠使用、改善回收,以及提高生產者責任,提升塑膠產品的可回收性、回收率與生命週期。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估計全球塑膠垃圾將在40年內暴增近2倍,從2019年的3.53億噸,到2060年翻倍成長到10億噸,而其中廢棄塑膠只有一成被回收。目前全球回收率最高的國家是台灣和德國,以台灣為例,使用後的塑膠製品,推估物料回收再利用量大約有104萬噸,回收率達到40%。


台灣在2022年底公布「資源循環零廢棄」政策,制定了中長期目標,包含在2030年減少一半塑膠包裝用量、回收八成塑膠包裝與容器、非食品接觸容器平均添加三成再生料等。而全球塑膠公約的目標,則是以綠色設計為主軸、淘汰有問題或不必要的包裝,降低一次性使用包裝的需求,讓所有的塑膠包裝都能100%重複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等。


綠色髮妝品牌創辦人葛望平表示,蘋果公司在2025年要完全達到使用回收再生塑膠,或至少使用可單一材質再生的塑膠;可口可樂則計畫在2030年達到25%使用回收塑膠。他認為,「回收既然有基金,那再製也應該有基金」,不應把塑膠視為敵人,而是要減少新塑膠的製造,善加利用現有的塑膠資源。


中原大學環工系教授王雅玢指出,政府在塑膠公約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目前修法的「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已從過去限塑減量的方針,進階到系統性的資源循環政策,努力面對塑膠生命週期的問題,包括規範綠色設計原則、要求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料、強化資訊揭露與推動循環採購等。


塑膠污染已成為環境變遷的一大元兇,減少塑膠使用、減緩暖化速度刻不容緩!全球各國政府、企業與民眾都應積極採取行動,共同為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讓我們攜手合作,創造一個更美好、更乾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