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共好社會

「全球塑膠公約」是什麼?2分鐘看懂塑膠公約由來、目標與影響

「全球塑膠公約」是環保組織提出的倡議,旨在解決全球塑膠污染問題。聯合國環境大會決議開啟協商工作,希望在2024年底前達成協議。目標是於2040年終結塑膠汙染,但各國立場不一,石油大國對生產限制抱持保留態度。企業決策受公約影響,支持者主張設立生產上限、重複使用政策等。期盼協商會議能在2024年底達成協議,解決全球塑膠污染問題。

2024-05-02 更新
撰稿 TVBS新聞網

什麼是「全球塑膠公約」?


自2016 年起,綠色和平與全球多個環保組織,共同發起減塑聯盟「解開塑縛」(Break Free From Plastic),每年進行全球塑膠廢棄物審計行動,並倡議企業停止污染海洋,為塑膠危機負責。這些倡議組織在2022年向美國國務院提案,要求必須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


同年,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 5.2),與會成員決議開啟討論,目標於 2024 年底前完成「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 Treaty)的協商工作。而這也將是自2015年的巴黎協定以來,左右全球氣候變遷、環境保護議題方向的重要跨國大協議。


2024世界地球日主題「減塑」,塑膠如何影響我們的環境?


塑膠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汙染源,各種塑膠微粒遍佈在大地及海洋之中。同時產製塑膠的過程中,還會釋放溫室氣體,造成空氣汙染。


目前塑膠相關產業的氣體排放量,在全球就佔了5%。根據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研究顯示,若是照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各界預期到2050年,這個占比將大幅提升至20%。若國際再不開始嚴格執行減塑行動,塑膠汙染占比預計到了2060年,將成長三倍之多。


2024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Planet vs. Plastics」,中文為「多一塑不如少一塑」,也是自2018年以來再次聚焦於塑膠的議題上,顯見打擊塑膠汙染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台灣減塑政策有那些作為?


台灣政府早在2018年就已經宣示要全面減用四項一次性塑膠用品,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及免洗餐具,並且將目標放在2030年全面禁塑。現在距離2030年只剩下六年的時間,但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依然有許多塑膠製品難以完全割捨。


根據TVBS民調中心調查,超過六成的民眾贊同全面禁塑,但多數人除了會攜帶購物袋以外,包括自帶杯、租用循環杯、自備環保吸管等等,都還未能普遍地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政府意識到禁限用已不再是唯一方向,往後將會會結合綠色設計、資源循環,引導市場減塑,朝向2030年減少13.8萬噸原生塑膠的目標邁進。


「全球塑膠公約」的目標是什麼?


塑膠原料正是石油,因此石油大國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及塑膠出口大國如中國,他們都不願意針對塑膠產品設置生產限制。


至於包括歐盟、海島國家及日本等60國組成的「雄心壯志聯盟」,則是倡議希望在2040年終結塑膠汙染。另外美國方面,儘管他們支持「雄心壯志聯盟」的目標,但希望可以讓各國自行制定計畫,並且固定向聯合國提交計畫的細節與執行進度。


石油化工如何邁向減塑目標?


由美國化學協會和歐洲塑膠在內的主要石化生產商成員,所組成的全球塑膠循環合作夥伴貿易團體主張,生產上限將導致消費者價格上漲,條約該規範的應該是塑膠產品而非原物料。


這些公司希望專注於鼓勵塑膠的重複使用或回收,像是能夠將塑膠轉化為燃料的技術。而在生產中使用的化學品的透明度方面,該團體表示,應該允許個企業自主披露這些化學用品資訊。


塑膠公約影響企業決策


超過200家市場型企業,加入了全球塑膠條約商業聯盟。如同石化產業,這些依賴塑膠包裝產品的公司一直在塑膠談判中佔據主導地位。但根據一份聲明,他們支持的條約必須包括階段性淘汰機制的生產上限、重複使用政策、產品設計要求、擴大生產者責任和後續的廢棄物管理。


目前「全球塑膠公約」第四次協商會議正在加拿大進行,為了環保及永續,各界仍盼2024年底能通過這項舉足輕重的國際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