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拉伯紅海珊瑚逆勢生長 科學家揭露存活關鍵
國立中山大學的跨國研究發現,儘管全球暖化影響海洋生態,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東北海域的珊瑚覆蓋率卻在過去20年間增加!研究人員調查發現,這主要歸功於當地特殊的食物鏈結構,魚群抑制了藻類和珊瑚天敵海膽的繁殖,讓珊瑚得以在死亡後復育。反觀台灣珊瑚礁健康狀況堪憂,人為干擾和汙染導致覆蓋率下降。面對海水升溫和酸化,減少人為破壞、加強汙水處理是珊瑚保育的當務之急!
國立中山大學的跨國研究發現,儘管全球暖化影響海洋生態,但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東北海域的珊瑚覆蓋率在過去20年間不減反增。研究人員調查了7個近岸和3個離岸珊瑚礁區,發現大片死珊瑚上長出許多活珊瑚。這主要是因為當地有鸚哥魚等食藻魚類抑制藻類繁殖,以及捕食珊瑚天敵海膽的魚群,利用食物鏈特性成功復育珊瑚。
該校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表示,紅海雖也受全球暖化影響,出現多次白化現象,「但在死珊瑚上也看到了許多活的小珊瑚」,顯示珊瑚能在壓力和災難中存活。紅海擁有獨特海洋生態系,發現超過50屬造礁珊瑚。除了人煙稀少、人為干擾少,魚群透過食物鏈抑制大型海藻、海膽大量繁殖,讓珊瑚保有棲地復育,避免大規模白化,是珊瑚存活的關鍵。
反觀台灣珊瑚礁健康狀況堪憂,其中3處「紅燈」區包含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小琉球,「黃燈」區域有墾丁、綠島、澎湖嶼坪,僅蘭嶼為「綠燈」。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鄭明修指出,因開放觀光、底拖網近岸作業、大規模捕魚等人為因素,加上民宿增多卻未做汙水處理,導致台灣珊瑚礁覆蓋率下降。
2023年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高1.45度,海洋熱含量、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海冰面積創新低紀錄,海洋酸化問題日益嚴重。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表示,氣候暖化影響天氣型態與海洋資源,高緯度原有寒帶魚種消失,反而出現熱帶魚種,造成漁業資源分配不均。
面對海水升溫,除了仰賴自然食物鏈,減少人為破壞、加強排水淨化更是珊瑚保育的當務之急,才能還給珊瑚一片乾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