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即CBAM)實施及我國將要開徵碳費,各國將進入碳有價時代了嗎?
會不會被收碳費?一切起手式取決於碳盤查的結果。但一般民眾對於碳盤查或產品碳足跡計算到底是怎麼進行的?要有哪些具體作為才能減碳?如何達到碳中和?什麼是淨零排放?購買碳權又是怎麼回事?各種專有名詞常讓大家一頭霧水。因此《T觀點》決定以一集節目為例,實際走一次碳足跡盤查、到達成碳中和的過程,帶觀眾深入了解其中縝密量測與查證的程序,這是台灣第一個進行碳足跡盤查的節目,並宣告本集節目達到碳中和。
身為媒體領頭羊,TVBS在2024年底成立ESG永續發展部,以ESG的倡議者、轉譯者為己任,現在更進一步也要成為行動者!這次嘗試性地以一集節目製播為基準,參考ISO 14067產品碳足跡及ISO 14068-1碳中和國際標準,進行一集節目的碳足跡計算並完成中和,就是我們的行動之一,透過節目實踐帶大家深入了解碳中和。
這些時代必備新顯學,很值得我們一起學習,請即刻加入,跟我們共創「美好未來」!
TVBS永續倡議大使
全台首例
▲ TVBS《T觀點》完成單集碳中和節目,TVBS永續倡議大使莊開文(右)獲頒碳中和證書。左起為佳典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湯可弘、亞瑞仕國際驗證公司執行長陳勁宇。
未來出門旅遊或戶外運動將變成奢侈品!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預測,75年後,台灣2100年可在戶外天數(Outdoor Days)將減少112天,換言之,三分之一日子都不能外出。根源皆因極端氣候暖化所致,因此需要減碳,才能逆轉地球升溫。
2024年11月在亞塞拜然舉辦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達成「碳權交易架構」共識,允許富裕國家向開發中國家購買碳信用額度(即碳權),放行花錢買碳權,反對者因此憂心富裕國家可能不積極或放緩減碳努力。
減碳是全球趨勢,亞洲國家日本早在2012年就率先實行,韓國、新加坡分別在2015、2019年實行,台灣2025年試辦碳費,2026年正式進入碳權時代(費率114年1月1日公告生效,115年5月要繳交114年全年排放量之碳費)。首批徵收對象為年排放量達到2.5萬公噸的排碳大戶,環境部要求全台1700多家上市櫃公司7年內完成碳審查。
台灣2025年試辦徵收碳費,宣吿「碳有價時代」來臨。是否遭課徵碳費,則取決於碳盤查的結果。至於怎麼做碳盤查?碳中和過程是什麼?TVBS《T觀點》以一集節目親自完成達成碳中和過程。經過八大查證程序,完成全台第一個進行「碳足跡盤查」節目,宣告一集節目達成碳中和,成功取得「碳中和證書」。
▲ 《T觀點》製作前先盤查製播流程的碳成本。
《T觀點》製作前先盤查製播流程的碳成本,包括攝影棚用電量、紙張使用量、瓶裝水用量等。根據國際標準組織2018年發布的「ISO 14067溫室氣體盤查標準」,需界定碳盤查邊界和範疇,包括錄影副控室到攝影棚用電都須精確計算。攝影棚用電是大宗,為了計算用電量,先在每個獨立電箱安裝電流勾表,測量用電量(又稱活動強度),然後乘上能源署公布的排放係數進行換算。經過盤查算出一集節目碳足跡約為122.956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₂e)。
在2024年9月11日宣告碳中和時間,當集節目除了加快錄影效率節約能源耗用外,來賓上節目改搭綠色交通運輸,來賓喝的水也從瓶裝水換成馬克杯,再加上TVBS採訪車有五成已換成油電車,經縝密計算,碳足跡降低為100.118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相較於基線(第一次碳足跡盤查),已減少19%碳排放量,頗富碳減量效果,剩下81%碳排則利用碳信用額度進行抵銷。這次《T觀點》購買碳權交易費用使用在防治孟加拉甲烷外洩,代表買的每一噸碳權對地球環境有助益。
▲ 《T觀點》以綠幕虛擬棚錄製,以科技取景兼具環保。
TVBS《T觀點》以一集節目為主體,經過8大查證程序,完成全台第一個「碳足跡盤查」節目,宣告一集節目達成碳中和,成功取得「碳中和證書」。
至於碳中和是什麼?碳盤查如何進行?《T觀點》製作人蘇聖棋指出:「對第一次接觸這些專有名詞的製作單位來說,霧裡看花完全摸不著頭緒,就跟將被進行盤查的各大企業一樣得了『碳焦慮』。」為了紓解民眾碳陰影,《T觀點》首度公開單集節目碳中和8個步驟,以實地演練轉譯難懂的碳知識:
2024.6
Step 1:尋找經驗豐富、可信任、合格的查證公司(裁判)及輔導單位(教練)
第一步,需先找到熟知規則又具公信力的「裁判」,也就是驗證單位。扮演裁判的驗證單位,提供意見給TVBS《T觀點》製作團隊。至於合格查證公司去哪裡找?可上「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該網頁列出針對碳盤查、碳中和,國內合格的查驗機構,我們本次查驗是與「亞瑞仕國際驗證」合作。
至於碳中和輔導單位部分,《T觀點》則委由2005年成立,已累積15年經驗,協助200家以上國內上市、櫃公司完成盤查及低碳轉型「佳典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擔任,藉由經驗豐富顧問單位(教練)配合自主研發,並通過SGS AUP的Net Zero Pro數位低碳轉型服務平台,增加盤查效率,精準完成碳足跡盤查及碳中和作業。
廣義的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指企業、組織或政府在一定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由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抵銷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過程中需透過碳盤查掌握碳排放量/碳足跡,接著採取「自願減量措施(Reduction)」或「外部抵換行動(Offset)」,使大氣的碳排放量維持現狀,達成「碳中和」的狀態。
2024.7.12
Step 2:宣告碳中和承諾
本次碳中和宣言由節目最高主管於2024年7月進行宣告,承諾如下:
《T觀點》率先倡議碳中和,為第一個參酌「ISO 14068-1碳中和管理標準重點」以嘗試性角度,完成一集節目的碳中和,本次專案主要目的是倡議永續媒體先期的行動之一。
《T觀點》為全台具代表性以永續發展為主題的專業節目,本次《T觀點》不僅是報導,更期望利用本次實際參與碳盤查及完成一集節目碳中和的過程,實際介紹足跡盤查如何進行,及碳中和過程當中碳權(碳信用額度)使用及注意事項。
ISO 14068-1為2023年12月13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碳中和管理標準,涵蓋了碳中和的全面要求,為全球碳中和立下統一的方法和原則,適用於組織和產品,遵循碳中和管理層次法原則,優先減排,其次是增匯,最後才是抵消。
2024.6
Step 3:選擇主體及邊界
碳中和過程中,先界定被盤查對象(即指主體)是誰很重要。因主體不同,測量方法也不同,依照溫室氣體盤查標準ISO 14064-1或ISO 14067也跟著不同。若以麵包店(公司)或麵包(產品)做比方,麵包店比喻成公司,麵包比喻成產品,盤查整間麵包店面的碳排放會用ISO 14064-1,倘若盤查製作麵包的碳排放量,就是用ISO 14067作為盤查標準。
本次主體為一集《T觀點》節目,比喻一個麵包,因此以ISO 14067作為標準,由於宣告為主體一次性碳中和,依照製作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拆解為四大階段:
1. 原物料取得階段:包括製作文件紙張、手板、瓶裝水等一次性用品。
2. 來賓交通:包括節目嘉賓搭乘的交通工具或住宿。
3. 節目製作階段:包括從前置、作業中、後製到節目播出所耗費的油、電、水、氣等。
4. 廢棄物處理階段:包括紙張、手板、瓶裝水等一次性用品,焚化後所產生的碳排。
並製成如圖示的「生命周期流程圖」,即為後續盤查的範圍邊界。
國際間針對「溫室氣體」管理推行多項國際認證標準,其中又以ISO 14064-1與ISO 14067最受到企業關注。
ISO 14064-1對「組織或企業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盤查標準,針對碳盤查的設計、發展、管理及報告原則與要求,設定一致性的規範與量化標準。
ISO 14067專門管理企業組織的「產品或服務」所產生之碳足跡,針對生命週期內,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一致性規範與計算方法。此次《T觀點》節目就採用ISO 14067認證標準。
2024.7.3
Step 4:第一次盤查碳足跡基線量化,就像量體重
確認為主體與邊界後,就可進行碳盤查。第一次碳盤查日期選定2024年7月3日,並設定此次盤查為基線,依照邊界排放源進行量化及計算碳足跡,本次主體「生命周期流程」四大階段的碳排量分別是:
1. 原物料取得階段:紙張、瓶裝水、訂書針等使用,碳足跡為4.13kg二氧化碳當量,占3.36%。
2. 來賓交通:運輸基線部分包含兩位來賓皆為自駕,分別從土城及新莊開車至TVBS,整體碳足跡為7kg二氧化碳當量,占5.73%。
3. 節目製作階段:由累積15年以上低碳轉型服務經驗的佳典管理顧問進行整體用電量測量及生命周期各階段碳足跡量化,製作一集《T觀點》用到的電力,包含副控、主控、攝影棚等,共計111.586kg二氧化碳當量,90.75%占比最高。
4. 廢棄物處理階段:以廢棄物焚化處理服務進行計算,共0.198kg二氧化碳當量,占0.16%。
總計:製作一集《T觀點》(在不考量任何氣候減緩行動情境下)所產生碳足跡為122.956kg二氧化碳當量。
二氧化碳當量(CO₂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是測量碳足跡的標準單位。由於不同的溫室氣體可造成的暖化程度、在大氣中持續的時間都不同,為了便於比較計算,會將不同的溫室氣體換算為「等於多少二氧化碳」,也就是二氧化碳當量。
2024.8
Step 5:產出碳中和管理計畫書,就像減肥計畫
製作《T觀點》一集節目產生的碳足跡為122.956kg二氧化碳當量,《T觀點》單集想達成碳中和,需先做碳排減重,就好比一個人瘦身,先訂減肥計畫。
根據國際規範ISO 14068-1第9章,於碳中和前須建立「碳中和管理計畫」(共計13項要求)。碳中和計畫重要原則:就是「先減量再中和」。減量需設定目標,這個目標也不是隨便訂的,必須符合ISO 14068-1所建議的「雄心目標」(Ambition),此雄心目標須符合國際相關要求,本次設定目標為相較於主體基線減少5%以上的碳足跡,符合國際上雄心目標的要求。
「碳中和管理計畫」擬定後,就像減肥計畫一樣開始付諸行動,因此透過組織內外溝通及資源準備,剩下的就是徹底實施碳中和計畫書的內容。
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中的雄心目標(Ambition),是指根據氣候科學要求,設定的減排目標,其目的是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與《巴黎協定》一致),以避免氣候變遷帶來的嚴重影響。
2024.9.11
Step 6:第二次碳盤查,執行碳中和管理計畫
開始執行減肥計畫,即「碳中和管理計畫」,選定2024年9月11日錄影日執行,減量方向包括四階段:
1. 原物料取得階段:減少影印紙、珍珠板(手版)、礦泉水使用量。
2. 來賓交通:請兩位來賓搭乘電動計程車前來。
3. 節目製作階段:透過電力高效能管理作業模式,降低用電量。
4. 廢棄物處理階段:由於透過源頭減量作業,同時降低廢棄物產出量,自然而然也降低本階段的碳足跡。
盤查結果如圖所示:相較於7月基線碳足跡122.956kg二氧化碳當量,實施碳中和管理計畫後,碳足跡下降至100.188kg二氧化碳當量,碳中和計畫實施後減量約為19%,減量22kg二氧化碳當量。剩餘81%碳足跡將透過碳信用額度,也就是碳權進行抵銷。
乍看之下有點像股票交易,簡單來說,碳交易是一個市場機制,允許企業或國家買賣「碳排放許可量」,以達成減碳目標。目的是在一段時間的維度之下,以較低成本的方式,控制地球溫室氣體的總濃度。
以《T觀點》為例,當單集節目減碳量達到19%,剩餘的81%就以購買碳權的方式,達成碳中和,而這就是一場碳交易活動。
2024.11.18/
Step7:減少剩餘碳排放,以碳信用額度(碳權)交易抵銷
本次盤查剩餘排碳量為100.188kg二氧化碳當量,為達到碳中和,節目與福碳交易及研究中心合作,購買碳權(碳信用額度)進行抵銷,本次購買的碳權為減緩孟加拉天然氣管線外洩(專案名稱:Reducing Gas Leakages within the Karnaphuli Gas Distribution Network in Bangladesh、溫室氣體專案類型:Fugitive emissions from fuels (solid, oil and gas))。意即透過此次碳權交易,將會幫助孟加拉的天然氣管線,進行復和補強,減少外洩量。抵消碳信用額方法:CDM Methodology AM0023 V4 (Version 04.0.0),此次碳信用額度詳細資料。
這對環境為何重要?因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外洩釋放到大氣中,產生的溫室效應破壞力為二氧化碳27倍!近年最著名案例為俄羅斯北溪1號和2號管道外洩事件,在最壞情況下,將產生4,380萬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丹麥一整年碳排量。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約5%天然氣在使用前就已洩漏了,相當於每年發生230次北溪災難(如圖),因此防止天然氣外洩,成為減緩暖化重要目標之一。
透過VERRA購買碳信用額度交易平台,進行抵銷完成碳中和。抵銷相關訊息。
天然氣外洩是指在天然氣的開採、儲存、運輸或使用過程中,未經控制的天然氣逸散至大氣中的現象。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₄),這是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因此外洩會對環境、健康和安全產生多重影響。
2024.11.18
Step8:產出碳中和報告書
本次碳中和經第三方公正單位亞瑞仕國際驗證進行查證,並簽事實發現報告,即「碳中和報告書」,總結7要點:
1. 主體為TVBS T觀點單集製播。
2. 主體基線碳排放量=122.956kg二氧化碳當量。
3. 主體基線情境:2024年7月3日錄製的一集T觀點。
4. 主體第一次宣告碳中和情境:2024年9月11日錄製的一集T觀點。
5. 主體第一次宣告碳中和時,因已執行碳中和管理計畫,減量後之殘餘餘碳排放量=100.188kg二氧化碳當量。
6. 主體第一次宣告碳中和時,减量後的殘餘碳排放量再經由主體擁有者所購入VERRA碳信用額1.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進行抵換,並完成註銷。
7. 所有證據收集與查證結果顯示:主體於第一次宣告碳中和時的碳排放量=0.0公噸二氧化當量。
完整影音
台灣2025年迎來碳有價時代,碳費開徵,物價漲聲再響起,掀起綠色通膨疑慮。率媒體之先,《T觀點》製播首檔碳中和節目。企業為了省碳費,恐落入漂綠陷阱?專家指出,6大漂綠手法全揭露!
GOOD知識
2025年碳費開徵,從關鍵字文字雲發現,網友最常搜尋碳相關詞彙,包括碳費vs.碳稅、碳足跡盤查vs.碳盤查、碳中和vs.淨零排放,一次釐清,破解你的碳焦慮。
碳費(Carbon fee)是國際常用碳定價工具,是指「針對排放二氧化碳的行為」所徵收的費用。我國碳費徵收由環境部規劃,費率訂為每噸碳300元,2026年正式開始徵收,徵收對象為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首批徵收業者超過500家,約1.55億噸碳排,占全國總排放量的54%。
碳費、碳稅兩者都是以價制量,藉由「碳排放貼上價格標籤」,提供企業經濟誘因,達到實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台灣採用碳費制度,碳費由「環境部」徵收,以專款專用方式使用在環境保護行動上;而國際上如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則由財政單位徵收碳稅(Carbon Tax),用途較廣,包含社會福利、所得稅減免、發展各項低碳基礎建設等。
碳足跡盤查與碳盤查都是針對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調查,最大的不同是調查對象,碳足跡盤查主要針對「產品或服務」的生命周期,而碳盤查主要鎖定「企業及組織」在營運過程中產生多少碳排。(實際案例可參考上述T觀點碳足跡盤查Step3和4)。
碳中和專注於控制驟增的二氧化碳(CO₂),卻忽略甲烷(CH₄)、氧化亞氮(N₂O)等暖化潛力更高的溫室氣體,取而代之的淨零排放(Net Zero)成為減緩氣候變遷主要訴求,目的在於讓所有種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削減量達到平衡。淨零排放不是不排放,而是努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再用負碳技術(移除碳排放量)、森林碳匯(種樹造林)等方法抵銷,達到淨零排放。
台灣2023年8月7日正式掛牌「台灣碳權交易所(簡稱碳交所)」,在同年12月22日啟動「國際碳權交易平台」,首批上架7個碳權專案,包括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和沼氣發電。共27家企業參與(含金控子公司合計45家),共交易8.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碳權,成交價格介於每公噸3.9到12美元。
根據2024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台灣2022年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57,958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不包括二氧化碳移除量),占總溫室氣體排放量90.20%。2022年平均一個人11.06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較於1990年人均排放量約5.4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30年已增加兩倍以上。
「碳標籤」稱碳足跡標章(Carbon Footprint Label)或碳足跡標籤,由愛心、綠葉、腳趾頭三大元素所組成。碳標籤從2010年開始試行,申請所需查證聲明書有效期限得要1年以上,標籤使用期限為5年。
至於減碳標章(Carbon Reduction Label)2014年開始實施,是全球第4個推動減碳標籤的國家,申請使用的產品在5年內碳足跡減量須達3%以上。優先購買順序來說,減碳標章優先碳足跡標章。
根據環境部「2024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自1990年至2021年間,台灣的淨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增加了約140%,年平均氣溫上升0.78℃,海平面平均高度上升9公分。
2022年台灣總溫室氣體排放量285.97百萬噸,相較前一年減少4.07%。各排放源之中,以能源部門排放最大宗,占總排放量90.87%;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排放占7.08%次之。台灣2025年需達成較2005年減量10%目標,現在只減量1.79%,仍需努力。
部分圖片授權提供|達志影像Shutterstock・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