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灣頻遭颱風侵襲,地球的變化你感受到了嗎?回顧2024年永續10大年度新聞,除了民眾有感的「電費上漲」、「多颱侵襲」,台灣2025年將正式邁入「碳有價時代」;國際矚目的「巴黎奧運」、台灣勞工關心的「勞動部霸凌」,也是全民關注的焦點。TVBS GOOD為你總結和回顧2024年永續重要議題,帶你掌握地球發生什麼事。

TVBS

April

電費連3年調漲,全台一千萬戶家庭受影響

台電2024年4月與10月宣布電價調整,住宅用戶漲幅最高達10%,影響超過1,340萬戶家庭。這是自2022年以來,台電連續第三年調漲電價,主因是全球能源價格波動及電力成本上升。

台電連續兩年購電成本高達約6,000億元,相較原採購成本是過去的兩倍。台電歷年虧損擴大,至2023年總計虧損達3,820億元。若是累計至今,預估可能虧損6,000億元,因此為防止台電虧損擴大,4月及10月先後宣布全面調漲電費。

在民生用電依用電量調漲3%~10%,其中占比最大的為使用330度以下住宅用戶及700度以下小商店,調幅3%。這是台電連續三年調漲電價,主要原因全球燃料價格波動及能源結構轉型導致電力成本增加。

電價成本為什麼會提升?

近年國際燃料成本變動,其中原因為俄烏戰爭的影響,造成燃料價格大漲。火力發電仍為台灣主要發電來源,台電2023年全台購電量為2454.6億度,火力發電約占7成,發電時會需要使用天然氣、煤礦或石油等,對非燃料生產國的台灣來說,支出占比負擔較大。

此外,隨著能源結構轉型,台灣逐步淘汰核電發電機組,核能發電的減少,再生能源和天然氣成為主要替代能源,這些替代能源發電成本也相對較高。

考量對民生物價的影響,台電避免大幅度一次性漲價,而是逐步調整電價漲幅。根據台電資料顯示,電價實際上與十年前的價格差異不大,目前電價仍低於成本。

順應環境趨勢節約用電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發電能源結構的轉型及國際能源資源的日益匱乏,電價調漲可以反映節約用電的重要性。在日常中隨手關燈、選擇高效能家電及減少使用冷暖氣不僅能降低電費支出,也有助於減少碳排放,對抗氣候變遷。

#SDGs 7 永續能源

世界地球日再次聚焦「減塑」議題

April

世界地球日再次聚焦「減塑」議題

2024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以「多一塑不如少一塑」為主題,期盼各國嚴格執行減塑行動,達成2040年塑膠產量減少60%的目標。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統計數據顯示,人類平均每周會吃下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膠微粒,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以「多一塑不如少一塑」為主題,期盼各國嚴格執行減塑行動,達成2040年塑膠產量減少60%的目標。

塑膠廢棄物氾濫成災

根據美國塑膠濃湯基金會的統計,全球每年的塑膠產量約為4.6億噸,但其中僅有10%能夠回收,大量塑膠廢棄物最終進入自然環境,對海洋、土壤及空氣質量造成嚴重威脅。特別是在海洋中,塑膠垃圾被誤食,威脅海洋物種的生存,並通過食物鏈反作用於人類健康。

根據研究指出,2023年就有43%的塑膠廢棄物沒有妥善處理而無法再生利用,塑膠對環境的危機仍是全球需要面臨的重大議題。 

台灣人減塑大調查

TVBS民調中心於2月23日至3月1日針對1,181位12歲以上的台灣民眾進行了「民眾減塑行為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台灣民眾的日常塑膠使用情況,以及對政府推動限制塑膠使用和減塑成效的滿意度。其中調查結果顯示,有64%的民眾支持在2030年起全面禁用四類一次性塑膠用品,包含塑膠袋、飲料杯、塑膠吸管及免洗餐具。

全球目標為塑膠產量需減少60%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Planet vs. Plastics 地球與塑膠」,呼籲為了人類與地球的健康,必須終結塑膠污染。該目標強烈呼籲各界努力實現:到2030年停止生產一次性使用塑膠,並於2040年將全球塑膠產量減少60%。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每年有數百萬噸塑膠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及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損害。未來需推動塑膠回收與再生技術、替代品的創新、加強政策規範以及改變消費者行為,是全球都要面對的減塑功課。 

#SDGs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巴黎奧運打造史上最大綠色賽事

July

巴黎奧運打造史上最大綠色賽事

四年一次的奧運於7月揭幕,主辦國法國採用多項環保措施,包含使用再生能源、提供蔬食及限制塑膠瓶,選手村也使用多項升級再製用品,由廢棄貝殼製成的紫色跑道更成為亮點,成為引領永續美學的「史上最綠奧運」。

環保創新的場地、設施為巴黎奧運的重要特色之一。在選手村建設中使用木材、回收建材,其碳足跡相較於現代建設減少30%,採用地下水冷卻系統,在95%房間中將氣溫控制在攝氏23~26度,確保選手居住環境可以保持涼爽,節省電力也能降溫,同時提供2,500台移動式空調彈性調整使用。

巴黎奧運的選手村沿用東京奧運的環保紙床,這些床具輕便、舒適,賽後還可以回收利用,避免了傳統塑膠或木材床具帶來的環境負擔。

此外,奧運會使用的紫色循環跑道與漁業品牌合作,使用來自地中海的廢棄貝殼再製,採50%回收再生材質及非化石材料製作,運用紫色凸顯2024奧運主題色,加深大眾對賽道的視覺印象。賽後可以拆解並再利用,減少塑膠污染有效支持循環經濟。

減少碳排綠色交通系統

為了減少運動員、觀眾及工作人員的碳足跡,巴黎奧運全面推廣低排放的電動巴士、共享單車以及公共交通系統。賽事期間,場館間使用低碳交通,使用電動車或其他環保車輛實現零排放運輸。奧運主辦方鼓勵觀眾選擇永續的出行方式,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選項,並在交通基礎設施上做優化,減少私人車輛的使用。這些舉措最大程度降低活動的碳足跡,並有助於巴黎市區的長期綠色發展。

打造最綠永續賽事典範

2024年巴黎奧運會從創新材料的使用,到綠色交通的推廣,再到賽後資源的有效利用,巴黎奧運為全球其他大型活動提供永續發展經驗,並樹立體育賽事如何走向綠色未來的新標杆。

#SDGs 7 永續能源

#SDGs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多颱來襲超反常,台灣極端天氣挑戰加劇

July

多颱來襲超反常,台灣極端天氣挑戰加劇

2024年台灣相繼有凱米、山陀兒、康芮颱風登陸,更是史上首次11月同時有四個颱風環繞,反常現象引發各界關注,是否與全球暖化有關仍存爭議。

這是16年來首次一年內有3個颱風登陸,且造成全台災情嚴重。根據氣象局統計,凱米颱風是今年第一個發布警報並登陸本島的颱風,至少造成11死900多傷,接續來台的山陀兒、康芮,強大風力導致各地路樹倒塌嚴重或招牌吹走,造成不少財損。

三年沒颱風,2024年特別多

近10多年每年登陸台灣的颱風不超過2個,2020年至2022年間,更有連續3年沒有颱風登陸的紀錄。10月應該是颱風季尾聲,卻在11月出現同時四颱環繞,讓台灣民眾對於今年颱風特別有感。 

全球面臨極端天氣挑戰

颱風特別多專家指出是因為西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升高,但是否受全球暖化影響,各界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海水溫度持續上升,一定會持續生成風雨更強烈、更大的颱風。

不只台灣氣候異常,全球各地也面臨不同的天氣挑戰,包含美國遭遇超強颶風、西班牙洪水侵襲、日本暴雨等災情,比以往更嚴重的自然災害,讓我們更重視減碳行動減緩地球暖化,以應對氣候帶來的挑戰。

#SDGs 13 氣候行動

海保法三讀通過,守護台灣海洋生態

July

海保法三讀通過,守護台灣海洋生態

延宕三年的「海洋保育法」,在7月12日立院終於三讀通過,新法規定,禁止任何人及海陸域交通工具進入海洋庇護區的核心區,這是台灣海洋保育的關鍵里程碑。

台灣擁有超過500種珊瑚、超過3,000種魚類,更是鯨豚、海龜保育的熱區。然而各類的海上活動、漁業的過度捕撈、船隻污染及噪音等,嚴重影響海洋生態。

「海洋保育」本為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關注度較低的項目,資源取得不易,在多方努力,終於在2024年7月12日三讀通過「海洋保育法」,明定海洋庇護區的核心區禁止進入,違者最高可處新台幣50萬元罰鍰。 

「海保法」立案為什麼這麼難

回看台灣2024年以前的海洋保育相關政策,其實已有設立46個海洋保護區,然根據海保署針對22處做的成效評估,沒有一個保護區有達標,大部分現行的保護區仍缺乏管理以及監測人力,另一討論點在於,未來新劃設的部分,是否要排除或涵蓋過去的保護區,加上「海保法」草案仍須同時考量產業經濟與環境永續,三者相乘下,推動的難度就高出許多。

魚種變少,漁獲量也減少

中研院對北海岸魚種的調查發現,2005年還有多達142種魚種,但是2020年調查只剩下37種;漁業署統計,台灣沿海與近海漁業漁獲量,從1989年的40萬公噸,下降到近15年的年產量,剩下不到20萬公噸。

攤開台灣目前海洋現況,魚市裡不足半個巴掌大小的魚隻,就是因過度捕撈,導致魚群無法完整生長的現象,而在海中遭船隻污染、噪音干擾的保育生態圈,受到的影響更難以計數。

從「海鮮文化」到「海洋文化」

海洋保育除了可以有意識選擇入口的魚種,也可以進一步了解更多海洋生物的棲地,認識保育類鯨豚、海龜的習性,希望「台灣人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的玩笑話不再存在於下一代人身上。

#SDGs 14 永續海洋與保育

服務區設充電樁,電動車上國道不焦慮-地球黃金線提供

July

服務區設充電樁,電動車上國道不焦慮

為推動2050淨零計畫,政府啟動總計5億元的示範型電動車補助計畫,協助地方於公有場域導入電動車充電樁,交通部高公局也在主要國道及服務區設置快充充電站,減少長途駕駛的充電焦慮,提升電動車使用便利性與普及率。

台灣電動車截至2024年8月的領牌數邁入8萬。而電動車的「充電樁」是否足夠,是車主在購入時最關鍵考量。統計數據指出,歐盟建議車樁比10:1,目前台灣只有39.7:1,若想在自家社區裝設充電樁,也須考量社區規範、硬體是否支持等因素,也提高了民眾購入電動車的門檻。

購車補助加上增設充電樁的雙向政策

去年,政府在老舊車輛換新、電動車購買上皆有不少的補助,以電動汽車為例,十年以上老車換電動車可享至少1.5萬元的補助。然而電動車市場逐漸成熟,基礎建設不足成為市場成長的主要瓶頸。

其中車主最擔心的,就是高速公路長途駕駛的電量是否足夠,為此,環境部今年以示範型補助計畫,協助8縣市增設公有充電樁,以桃園、台南兩縣市為主要補助對象,同時,國道服務區的電動車充電網路也正式上線,在國1、國3、國5、國6,四條主要交通路線的15個大型服務區,皆增設充電樁,解決電動車車主的「里程焦慮」。

#SDGs 7 永續能源

全球高溫引發糧食危機,氣候通膨加劇

September

全球高溫引發糧食危機,氣候通膨加劇

2024年已成為全球最熱的一年,各地暴雨與乾旱,導致多地農作物產量下降、價格上漲,日本更出現30年來首次米荒,極端天氣不只造成溫度升高,也衝擊我們的生活。

日本在2024年出現了30年來的罕見米荒。由於持續的異常高溫和乾旱,農田水源嚴重不足,導致稻米生長不良,最終使得米的產量大幅減少,甚至迫使國內米價飆升,導致「令和米荒」。 

全球暖化對農業的打擊

氣候變遷的影響最為直接的表現之一就是農業生產的減少。隨著全球多地經歷史上最嚴重的乾旱和暴雨,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產量大幅下降。特別是在亞洲、非洲和拉美等糧食生產大國,氣候異常使得農民的收成幾乎歸零,不僅摧毀作物,還提高水資源的需求,也加劇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九成民眾視極端天氣為通膨主因

根據綠色和平的數據顯示,全球超過87%稻米和36%小麥的產量將受到「高溫威脅」,面臨乾旱風險。這種風險指數從目前的1%上升到2050年可能達到30%至50%。極端高溫和乾旱將對全球農業帶來巨大衝擊,減產也將直接導致全球市場糧食價格上漲。

背後永續的解決之道

永續農業成為一個關鍵議題。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必須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例如,推廣耐旱作物和氣候智能型農業技術,可以幫助農民適應極端天氣變化,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此外,採用有機農業和農業技術,不僅能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還能改善土壤健康,實現長期的生態平衡。巴黎協定的目標是控制全球升溫在1.5°C以內,但若不加強行動,極端天氣將會越發頻繁,對社會的影響將更為深遠。

#SDGs 13 氣候行動

碳費每噸300元定案,2026正式開徵

October

碳費每噸300元定案,2026正式開徵

「減碳」已成全球目標,2024年10月環境部正式公告碳費費率,將在2026年開始收費。初徵對象為「超過2.5萬噸排放量」的排碳大戶,預計開始徵收的第一年就可收到60億碳費。

台灣環境部10月正式公告碳費每噸碳排放費率定為300元,2026年起對「年度碳排放超過2.5萬噸」的企業開徵,預估第一年可收取約60億元碳費,這筆資金將用於支持綠色能源與減碳技術的推廣,進一步加速台灣能源轉型與減碳進程。

「碳有價」已成全球減碳關鍵策略

不只台灣,全球為達成聯合國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紛紛開始執行減碳行動,其中國際上像是瑞典、瑞士等歐洲國家與日本、新加坡等70多國,排碳皆是有價的。

台灣環境部指出,在考量我國溫室氣體現況及類型,以及國際碳稅、國內物價水準的衝擊等相關因素,2026正式開徵碳費,並以電力、燃氣供應、製造業等年超過2.5萬噸排放量的排碳大戶為初徵對象。開徵初期將以優惠費率提供企業,然而若企業不自主減碳,碳費將高達300多億,呼籲企業應實際力行,為地球環境共同努力。 

碳費轉嫁恐引發綠色通膨?

減少碳排需從碳排查做起,並從各方面納入減碳機制,以新光醫院為例,為降低碳排量而購入瓦斯發電機「熱電共生」系統,即要投入5,000多萬,企業在減碳路上勢必需要有所投入。

對於碳費徵收後,是否會引發綠色通膨,環境部表示,2026年五月開始收碳費,預計一年徵收約60億,對國內生產毛額(GDP)影響為0.009%到0.12%;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影響則是0.006%到0.08%,不存在引起通膨的疑慮。 

減碳仍是企業經營長期趨勢

長期來看,雖碳費徵收初期有優惠方案,然環境部預計2027年徵收之總碳費量將自54%提升至85%,每噸碳費也將有所提升,因此企業減碳仍是趨勢,若能及早布局,在全球減碳浪潮中將更具競爭力。對民眾來說,企業因應減碳推出之綠色商品及能源,將為生活中提供更多永續選擇,自企業發起之永續趨勢,也將透過消費、購物進入民眾日常。

#SDGs 13 氣候行動

勞動部員工輕生,掀職場霸凌黑布

November

勞動部員工輕生,掀職場霸凌黑布

勞動部一名員工疑遭分署長謝宜容霸凌,因長期超時工作及身心壓力過大在辦公室輕生。引發對「上級高層是否互相包庇」及「員工投訴機制失靈」的討論,揭露台灣職場霸凌及過勞問題,受到廣大民眾關注。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一名吳姓職員於11月3日失聯,隔日早上被同事發現在分署辦公室中輕生,同事立即報警,吳姓職員經送醫後宣告不治。

這起疑似霸凌事件在11月7日曝光,事件源於一名前員工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指控前分署長謝宜容在其任職期間,對其進行精神和言語上的霸凌。根據該員工指控,這些事件發生於2018至2023年間,謝宜容曾頻繁對員工進行侮辱、貶低及不當指責。隨著指控的擴大,更多員工紛紛揭露了與此類管理風格相關的問題。

加強防範職場霸凌

事件爆發後引起全台關注,台北市府人事處表示,已於今年3月及11月兩度修訂職場霸凌及申訴作業規定,刪除原本1年的申訴期限,並要求機關在接獲申訴後7日內啟動調查。北市府將進一步加強職場霸凌防治及申訴機制,縮短申訴處理期限,從原本的3個月(必要時得延長1個月),修正為1個月期限,且不得延長。機關在受理申訴後7日內須啟動調查。

市府將為中高階主管提供職場霸凌防治、自我情緒管理及員工行為徵兆辨識等課程,並將情緒管理納入初任及現任主管的管理才能發展班課程,並要求申訴處理委員會至少三分之二成員為外部專家,確保公正與專業。 

提議增訂「公務人員心理健康假」

根據2023年《公務員職場健康調查》數據顯示,約有35%的公務員表示經常感受到工作壓力,而其中有近12%的受訪者表示曾因工作壓力而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勞動部職場霸凌事件也凸顯公務員在缺乏足夠心理支持的情況下,無法及時處理職場壓力,進而影響其身心狀況。針對勞動部霸凌事件,若人事同意權經立院通過,將來上任考試院長,提案修訂《公務人員保障法》,將反霸凌納入。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提議增訂「公務員心理假」,考試院長被提名人周弘憲表示原則上可行,僅需修訂請假規則,並與相關機關討論。增訂「公務員心理假」,希望提供公務員一個合法且有保障的休息機會,減少心理健康惡化的憾事。 

#SDGs 3 健康與福祉

COP29推氣候融資,川普上任成隱憂

November

COP29推氣候融資,川普上任成隱憂

2024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11月於亞塞拜然舉行,但美國、中國和歐洲多國領袖都缺席,下任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曾表態要退出國際氣候協議、支持化石燃料開發,引發各國擔憂此舉將對國際減碳努力構成挑戰。

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在亞塞拜然舉辦,在《巴黎氣候協定》的1.5度升溫限制目標下,此次議題聚焦在「氣候融資」,協議透過富裕國的支持幫助開發中國家能源轉型、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然而美國、中國與歐洲多國領袖的缺席,讓本次大會的議題討論受到影響,尤其下任美國總統川普可能退出協定,將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最大隱憂。

氣候融資定案,三千億援助金仍不足

會議最終針對氣候融資拍版定案,規範碳排大國必須在2035年前,每年提供三千億美元的援助金,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地球暖化。但根據環境專家計算,開發中國家每年至少需要1.3兆美金資金,認為現有資金承諾可能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場外,環保人士舉布條抗議,呼籲加大資金投入。他們認為,僅靠目前的融資規模,難以應對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天氣和環境挑戰,開發中國家的氣候相關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美國為碳排第二大國,川普行動成焦點

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其政策方向對國際氣候行動影響深遠。然而川普重返白宮令全球對美國的氣候承諾憂心忡忡。

與拜登政府積極參與氣候行動不同,早在2017年川普首次擔任總統時,就已宣佈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將以美國的經濟發展為優先。如今他再次當選,據悉正準備推動多項傳統能源法案,甚至計劃再次退出協定。若此舉成真,可能對全球氣候行動造成「協同效應」,引發其他國家放緩減碳目標,削弱巴黎協定的國際效力。 

大國缺席,全球難有行動共識

雖然COP29在氣候融資議題上取得進展,但在大國政策不穩和地緣政治衝突的背景下,協議能否落實仍存變數。環保人士與專家一致認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速度與規模必須加快,否則氣候行動恐難以緩解愈發加劇的環境危機。

#SDGs 13 氣候行動

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

部分圖片授權提供|達志影像Shutterstock、路透社、美聯社、綠色和平
部分圖片來源|AI生成示意圖

Follow Us!